星期一, 12月 31, 2007

史賓塞的快樂教育

前些時日買了一本書:《史賓塞的快樂教育》。

這是一本「經歷百年仍廣受好評」的經典作品。想想自己在小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投入的關注似乎太少,因此把這本書塞入背包,有機會就可以拿出來閱讀。

才看了前幾章,就對 Spencer 敬佩萬分,不僅佩服他採用的方法,更佩服他在教育小史賓塞上的用心。

很想讓小朋友能夠在快樂的氣氛下學習與成長,但困難的是:實務上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而最簡單的藉口就是「時間不夠、失去耐性」。

昨天打算整理「已經亂成一團」的客廳。想到 Spencer 的教育方式,我盡量用鼓勵與讚美的方式,帶著小傢伙收拾她的各類玩具。過程中,她也幾度失去樂趣,但最後在太太的幫忙下,終於還是還給客廳一個漂亮整潔的空間。

僅僅只是「整理客廳的玩具」,就讓我覺得,昨天過得很有意義與價值。

星期三, 12月 26, 2007

依舊忙碌與疲憊

怎麼會這樣?上週三不是就把代課的事情處理完畢,怎麼還是感覺忙碌與疲憊?

自己與家人多日來接連感冒與咳嗽,就已令人不勝其擾。但看看記事本,發現自己其實也還是做了許多「雜事」:每天早上帶小傢伙去上學、晚上則陪她讀經。偶而,也需要幫忙照顧小寶寶,餵她吃飯、哄她睡覺。

跟工作相關的,大概就是跑 THDL 程式了吧。跑程式本身並沒有什麼,討厭的是經常執行數個小時才發覺有小錯誤。修改錯誤的地方後,再執行又是數個小時(有些狀況甚至需要超過一天的執行時間)。經常半夜起身,到筆電前檢視執行結果,除錯並修改程式。

所以啊,雖然「最累人」的代課工作已經結束,但要讓自己輕鬆悠閒,其實還不是那麼容易的。

星期三, 12月 19, 2007

想放空自己的腦袋

雖然喉嚨還是不舒服,但還是希望擁有一陣子慵懶的生活。

Text Mining 的代課既然已經結束,只要我不要去想 THDL 的問題(對目前已經發現的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 但對我而言,真要這樣做似乎也不甚容易),對實驗室與外頭公司的合作案保持適度關心,應該有機會放空自己的腦袋。

只是,現實的生活雜事千頭萬緒,自己真能「享受」到幾天慵懶的日子?實在也不敢太樂觀。

恐怕只有隨著時間的流逝,日後才能檢驗了。

少說話

這一個月來,家中成員陸續感冒咳嗽,一週前終於輪到我了。

我的喉嚨體質本來就不好,一旦發炎就需要很長的時間來康復。印象中,幾年前還曾有過咳嗽將近一年的紀錄;看了許多西醫都治不好,最後是吃中藥才痊癒的。

今天早上代第五堂「資訊與歷史研究」的課,說話就顯得有些吃力。這回我準備了六十多張投影片,卻只花了差不多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來講解。可以想像,每一張都是簡單講講就晃過去了。還好,聽眾們也沒什麼抱怨,大概是已經習慣這樣的講解方式吧。

下午去看了耳鼻喉科。醫生說,身體為了保護聲帶,會產生黏液以對抗細菌,所以會有黃綠色的痰。若每天需講很多話,那麼就很慢才能康復。要注意保護喉嚨,多做深呼吸;就算要說話,也要慢慢說。

呵,我這人就是經常多嘴,講話速度又快,這下得好好提醒自己,該「少說話」了。

星期日, 12月 16, 2007

家中的下午茶

太太與岳父母帶小朋友出門,我留在家裡準備投影片。

這已經是第五堂代課的投影片了,預定的主題是「Feature-feature relationship & presentation issues」。雖然已經和項老師取得諒解,這回的投影片內容比較沒有經過消化吸收、組織與表達也會比較鬆散,但自己還是不想隨意亂談、也不願無病呻吟。

沒有小朋友的干擾,可以在家中專心地編寫。泡杯咖啡,配上藍姆葡萄口味的乳酪蛋糕後,再播放幾首輕音樂,就是很棒的下午茶了。

星期六, 12月 15, 2007

一分錢一分貨

激烈市場競爭下的存活商品,通常一分錢一分貨。

上週買了華碩 F9E 的筆電。以運作規格來說,這算是相當不錯的機器。價格平實(定價就不到台幣四萬),配件也齊備(一大一小共兩顆電池),都算是優點。

然而,使用了幾天後,就總覺得許多地方不如先前使用的 HP Compaq Presario B1800 筆電。最討厭的一點,是新筆電的鍵盤右下方並沒有「完全固定」,壓方向鍵會感覺到鍵盤底座有些震動,不是很舒暢。

另外,在家裡用的時候,習慣把電池拔下來(以交流電變壓使用)。這時就會發現筆電上電池插座的金屬裸露在外(HP 的就會縮在機殼內),在設計上顯得不夠用心。

整個星期幾乎都是忙著將系統調回自己熟悉的樣貌。這包含了:安裝常用的工具與字型(前兩天帶新筆電到學校工作,發現少了幾個特殊字型,完全沒有辦法編寫投影片)、將 THDL 資料庫與相關檔案備份回來、調整圖示為喜歡的長相、以及設定郵件信箱密碼等。

星期二, 12月 11, 2007

自找苦吃

新購入一台筆記型電腦。

舊的筆電用了兩年多,已經有些不堪負荷。幾個月前就有打算換台新筆電,但我的要求頗多: 12 吋寬螢幕、重量不超過 2kg、硬碟要有 160MB、記憶體 2GB、再加上雙核心的 CPU、鍵盤大小要適中(最好是標準鍵盤大小)、保固兩年、而添購一顆備用電池與充電器之後,價格還不能太高貴。

原本最屬意的 HP 系列,價格本就稍高。此外,它的 12 吋筆電鍵盤配置比我現在使用的 Presario B1800 退步甚多,而充電電池一顆竟要價 NT$3500,實在讓人下不了手。

於是,最後買了 ASUS F9E 筆電。

回家後就是安裝作業系統。糟了,Windows Vista 竟然不能與 SQL Server 2000 相容!對我來說,買新筆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工作(開發、維護 THDL 系統)進行得順利些(也就是說,縮短跑程式所需的時間),而 THDL 目前所用的資料庫,就是 SQL Server 2000。 Microsoft 在自家的網站上說,請升級使用 SQL Server 2005。天啊,那我該如何維護先前開發使用的系統?

但現在的新筆電,幾乎通通都預載 Windows Vista。我不需要那半透明的效果,我也不想重新適應新的使用者介面。我不想把事情弄複雜,我只是要讓自己的開發工作輕鬆些,這些(應該)只需要用到 Windows XP!

那麼,是該升級使用 Vista,還是另購 XP 來使用?我真是自找苦吃啊。

星期日, 12月 09, 2007

園遊會

昨天小傢伙就讀的「薇閣幼稚園」舉行了一場園遊會。

小傢伙幾天前就保證:她當天一定會乖乖起牀。她還反覆叮嚀:老師說只要帶那張紅色的單子,上面有 21 個「闖關的關卡」(攤位),不必穿制服或運動服。

感覺起來,薇閣舉辦園遊會是相當認真的。每個攤位都各具特色,老師、廚師們幾乎都參與了,還穿上各國的服裝,相當有歡樂的氣氛。小朋友們當然也都玩得很開心。

         

或許是因為童年時期,曾經在國語日報出版的「小作家」、「少年作家」專欄中,看到對園遊會的精彩描述,我對「園遊會」一直有著憧憬。有吃有玩就已經很吸引人了,若再加上各個攤位的巧思、以及熱情參與的小朋友,整個園遊會必然洋溢著幸福快樂的氣氛,不是嗎?

然而,年長後對於許多嘉年華會竟然都顯得意興闌珊。我猜想,人文素養不夠、沒有能夠融入,或許是最重要的原因。此外,覺得生活本就平淡無趣(即使在場或可感受到些許歡樂的氣氛,但回家後馬上就得面對忙碌的日常生活),所以經常冷漠以對。

雖然因為小感冒,有將近一個小時抱著小寶寶在「成英樓」的椅子上睡覺,但我仍高度讚賞薇閣幼稚園的園遊會。真的很高興能夠參加,並有著相當溫馨的經驗與回憶。

星期三, 12月 05, 2007

畫地自限

很難明瞭自己的程度高低,也很難知道自己能力的界線。

《論語:雍也篇》有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冉求有一天對孔子說:「我不是不喜歡、不仰慕你的學問,只是我的能力不夠」。聽到這樣的話,老師該怎麼回答呢?孔子說:「做到一半、因沒有力氣而倒下去,才叫做能力不夠。你是在畫地自限啊。」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論語:雍也篇》


以自己的情況來說,是不是已經能力不夠了呢?看來,僅僅是想達到「不畫地自限」,就不是件容易事。它需要很深的修養工夫呢。

星期二, 12月 04, 2007

很想放自己幾天假

啊,我到底怎麼了,怎麼會忙到昏頭?

天氣濕冷,早上喚小朋友起牀倍感吃力。接著再催促她刷牙吃早餐,就差不多把清晨的舒爽心情弄砸了。此外,通勤的時間長,工作頗多,小孩又感冒生病,一天的時間就在忙碌間莫名其妙地逝去了。

中午實驗室會議時,整個人顯得有些昏昏沈沈、呆呆楞楞的。真想放自己幾天假,到戶外走走、到咖啡廳聽聽悠閒的音樂...

星期四, 11月 29, 2007

第四堂代課

還是像個小孩子,對老師的讚美感到欣喜。

事情是這樣的。昨天代項老師上第四堂「資訊與歷史研究」的課。按照往例,我頗費神地準備投影片內容(這次的內容是關於文件分類,介紹 document classification 的一些方法,以及在 THDL 的一些可能應用)。趕幾週夜車的結果,就是弄得自己身心俱疲。

不一樣的地方是,昨天項老師有出席指導。他在課後對我說,他覺得我在內容掌握上進步很多。我對這種讚美其實相當沒有抵抗力,本來下午要花兩個小時大吐苦水的,就因為內心陶陶然而決定「只能抱怨半個小時」。

哎哎,我還是很容易被長輩用讚美來打動的。不是嗎?

星期一, 11月 26, 2007

在家幫忙帶小朋友

太太生病去看醫生,我在家幫忙帶小寶寶。

雖然帶小朋友不需要什麼高學歷,但隔行如隔山,有時真覺得帶小朋友比上班還要累。

看到阿尼在上篇 post 裡回應說,希望改行當家庭主婦。是真的嗎?我很好奇。家庭主婦其實是相當辛勞的。在我看來,如果家裡有小孩,認真的家庭主婦幾乎每天都找不到自己的空閒時間。

也許,阿尼是寫錯了,他應該是想當「家庭貴婦」吧,哈哈哈... :p

不過,稍微用心去感受時,就會在家庭的整潔、家人的健康、與小朋友的成長中,回饋到溫暖與幸福。這或許就是當家庭主婦的樂趣罷。

星期一, 11月 19, 2007

莫名其妙的忙碌生活

又過了忙碌的一週。怎麼會感覺如此疲憊、怎麼會忙碌到連寫 Blog 都沒有空?

也不過才三個月前,自己還能抽出時間到鹿鳴堂喝喝悠閒的早餐咖啡。想不到近來每天一大早就起牀、過了午夜才睡覺。連續幾個星期下來,人都累壞了。

小妹說,我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了。準備代課用的投影片,那裡需要花這麼多氣力?準備這麼久,內容一定不少,那學生怎麼能夠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就能吸收理解?

她說得對。就如同朋友在前些時日所指點的,我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了。

哎,我也很想「輕鬆」地去看待啊。只是,或許是個性使然,我總是講不出「自己弄不懂、不了解」的東西。Text Mining 原本就不是我所熟悉的領域,而要把它們與 THDL 串接起來,那就需要花上更多氣力了。

好處是,在短短的幾個月間,我真的對 Text Mining 在 THDL 的應用頗有感悟;但代價是:得賠上自己的悠閒時間。

有時,會覺得自己雖然多明瞭了許多 Mining 相關的技術,但就算不懂,也還不是一樣過生活?何必把自己的生活弄得這麼忙碌呢!

星期一, 11月 12, 2007

又旁聽一堂淡新檔案課程

今天早上,又旁聽了一堂淡新檔案的課程。

坦白說,自己是很想「蹺課」的。原因不是課堂太枯燥,而是自己這些日子頗為準備代課內容而傷神,實在很怕又感受到許多「可能有趣的應用」,又要花上十天半月的時間來把玩。

或許因為我是以「資訊工具能夠幫上什麼忙」的角度去旁聽「趣味」,不似修課學生必須嚴肅看待某些事(例如讀懂大半的文字內容),因此反而時有收穫。

今天,在修課學生的報告後,我講了一下 co-occurrence graphs(這是我自己取的名字),希望利用「兩個詞彙所共同出現的文件數量」來討論一些可能的應用。其中,除了上個月提到的 circle graph 之外,另外還提供了兩張圖,希望能藉此拋磚引玉,激發大家思考可能的應用,並提供改進的建議。

其中的一張圖如下(原圖「吳昌和」出現在兩個節點中,在此已經修正 -- 人啊,是很容易弄錯、寫錯、畫錯的),它用圖形的方式,描繪出「在淡新檔案中,陳元出現在 19 個案子裡,蔡雲出現在 5 個案件中,而其共同出現的案件有 4 份」。這兩個人還有與一些人經常共同出現,例如,蔡雲和丁曰健就共同出現在 3 個案件中,而陳元與方祖蔭共同出現在 4 份案件裡。(橘色的節點表示那個人曾經擔任官職。)


另外一張圖則嘗試以「人名」為主,描繪出這些人與「地名」、「淡新分類」之間共同出現的關係(也對原圖有作些小修正)


或許是我的圖形畫得還算好看,或許是歷史系的人很少看到這樣的東西,並沒有人提出想法或異議。吳密察教授藉機開導學生:除了重視質的研究外,也需重視量(通常就是統計)的研究。

吳教授平靜地說,這是資工系所提出的有趣邀請,歷史系的人應該好好地思考:如何應用(這類統計工具)並發掘一些有趣的東西。他還說,像第一張圖,傳統的歷史學者可能需要花上一年才畫得出來;而第二張圖,甚至可能得耗上五年呢。(聽起來,應該是對這些圖頗有肯定的意味。給自己一些鼓勵,自我陶醉三十秒,哇哈哈...)

那麼,今天我的旁聽有找到「可能有趣的資訊科技應用」嗎?呃,有啊...(是該高興還是嘆氣呢?)

星期三, 11月 07, 2007

代課:之三

今天早上第三次代項老師上「資訊與歷史研究」的課程,講完後只覺得人就快虛脫了。

雖然離上回代課已經有兩個星期,但這十幾天來精神狀態卻一直是緊繃的。睡眠不足、心情也無法放鬆,總覺得準備投影片需要更多更長的時間。沒有什麼閒暇看朋友的 Blogs,更空不出時間來寫寫 Blog。

今天的題目是 feature extraction(特徵擷取:就是從全文中抓出年代日期、人名、地名等的方法),而我準備的內容包含 regular expression、n-grams、「從全文中擷取人名、地名的詞夾子演算法」、還有 Hidden Markov Model (HMM)。

為了準備這些東西,花了我數個星期的時間。聽眾不全來自資訊科系(有的來自於歷史系)、也不全是台大的學生,因此我並不想用「定義數學符號、然後推導公式」來拖過時段。

於是,許多內容,我還得實際寫程式,才能跑出一些比較有趣的結果(好讓聽眾能夠把這些技術面的東西與 THDL 連結起來)。花費的時間氣力都不少,但課堂上卻似乎一下子就講完了,而聽眾也似乎認為這些東西是「理所當然」就該有的。(雖然知道,有趣的東西,應該可以用輕鬆一些的方式來闡明。但... 實在是力有未逮啊。)

無可否認的是,自己在代課內容的準備過程裡,學到了相當多的東西(也把一些以前弄不清楚的概念、retrieval & mining 的關係釐清許多)。然而,我仍極力想把原先安排的第五堂課擠掉。原因是,真的覺得快撐不下去了...

星期四, 11月 01, 2007

風雨故人來

日子過得快,轉眼間已經十一月了。

昨天刮著秋風下著細雨,一位高中同學從美國回台灣,邀約我和令一位高中同學聚吃晚餐,相聊甚歡。

想想 22 個年頭不見,除了身材有些發福,大家其實也都沒有多少變化。風雨故人來,為平凡的生活添上些許驚喜。

星期五, 10月 26, 2007

20071026 雜記

想到兩件事,記下來以供日後參考。
  • 即使已經早上 10:10,中山高重慶交流道的北上車道依然排長龍,高速公路北上車流緩慢,一直要到過了康寧路的出口才見好轉。大車子很多,到處都是聯結車、貨櫃車、大卡車、油灌車、以及高高的箱型車。有一度我的前後四方通通都是這些大車子,視線極差,壓迫感又大,感覺起來好像快窒息了。
  • 我對項老師「資訊與歷史研究」所開出的參考書籍:The Text Mining Handbook: Advanced Approaches in Analyzing Unstructured Data 有著極端的兩種評價。一方面,認為這本書的抽象符號運用極差,許多概念都莫名其妙地被複雜化了(還是說,就是要用複雜的數學符號,讓讀者心生敬畏?)。另一方面,覺得它在 Link Analysis(連結分析:這應該是 Text Mining 相較於 Data Mining 比較特殊的一塊領域)與 Visualization(結果呈現)的部分相當不錯;如果用心去閱讀思考,似乎總能得到一些想法或靈感。

星期四, 10月 25, 2007

推椅子達人

小寶寶很喜歡推著 IKEA 的椅子四處遊走。


雖然也擔心(哎,做父母的就是會擔心東、掛念西)她已經一歲兩個月,卻還不怎麼會走路;但看著她推著椅子到處跑(在平滑的地板上行動速度頗快,真的頗有跑的感覺),還是覺得很可愛。

「推椅子達人」當之無愧。

代課:之二

昨天代完課以後,感覺頗為疲憊。

按理說,我既然自認為昨天的課堂內容是「這些時日整理後的精華部分」,講完以後應該覺得很輕鬆。但是,或許因為這一陣子準備投影片內容的壓力太大,還是讓我在實驗室發了一頓牢騷。

咦,不是得經高人指點,準備了一些作業、還把下個星期的課程轉變為「大家上台報告 term project 準備做些什麼」了嗎?

哎,怎麼還是這麼看不開啊?(說來容易,做來難啊。)

星期一, 10月 22, 2007

讀經:之二

一個月前,曾提到薇閣幼稚園的「讀經」課程,並讚嘆了一番。

今天幼稚園的老師說,班上已經有兩位小男生準備要「闖關」了,她問我小傢伙是不是也打算過一陣子去試試看。所謂的闖關,就是要能背誦半本「中國文化導讀 1」的內容。這兩位小男生的進度,其實已經超過學校安排的時程了。

幼稚園老師還問我,小傢伙在家裡的讀經狀況,每天大概花多少時間。

我說,先前每天大概 10-15 分鐘吧。小傢伙頗沒有耐性,超過 10 分鐘就會找各式各樣的理由與藉口,不肯再跟著我讀經了。不過,最近情況比較好,她通常可以乖乖地讀經 15-20 分鐘。

幼稚園老師少不了又是稱讚小朋友幾句(有時我會懷疑,幼稚園的老師是不是把小朋友說得太好了)。她說,那兩位小男生,可是每天花上一個多小時來背誦呢。

跟隨學校的進度,小傢伙目前已經背完「大學」的內容了。那些什麼「康誥曰」、「詩云」,什麼「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文謅謅的句子,竟然也真的都能夠記住。

小朋友的記性,真的不能小看。

星期四, 10月 18, 2007

原來代課可以這樣進行

與朋友聊了一陣,大吐代課的苦水。

他倒是建議了許多很實際的解決方式。原來啊,是我自己太執著在課程與教學的內容了。既然是一門新學問,很多議題都還沒有好的解決方案,那麼,或許可以準備問題,讓學生們回答他們的看法啊。

這樣,不需如此可憐地準備投影片內容(對啊,這麼辛苦所為何來?),就可以撐過數個小時。

而且,歷史系背景與資訊科系背景的學生,所看的角度一定不同,就有機會可以討論整合的問題,那又可以拖過數個小時。

此外,還可以將一些問題準備好,然後請學生們「做作業」,下回就可以拿學生的回應來討論。這叫作「教學相長」,屬於 collaborate study,是很先進、很流行的研究方式。

哎,真是茅塞頓開。自己太執著於「想把投影片準備好」,所以也困在「如何在 THDL 中進行 text mining」的胡同裡,轉不出來。

不需用蠻力去解決。只要換個角度,輕鬆一些去面對,也就可以了。

星期三, 10月 17, 2007

「資訊與歷史研究」代課記

呼~好不容易代了一堂項老師的「資訊與歷史研究」的課,不自覺地重重吐了口氣。

這一陣子,除了家裡的事情外,心裡掛念的就是關於代課的事情。本來自己跟這堂課是沒有什麼牽扯的,但項老師公務繁忙,他不想親自上課,開了課又不好把學生趕走,所以就找我來代他上幾堂課。

哎,又不是我專長的主題,怎麼能代課呢?怨嘆也不是辦法,日子還是得過啊(而且,最好還是認真努力地去過)。於是,這幾個星期,都忙著惡補資料採礦 (data mining) 的相關技術,並且「可能的話,還必須把它們與 THDL 的資料串接起來」。

今天好不容易結束了第一堂課。由於我認為 text mining 基本上是沿襲自 document retrieval 與 data mining 的想法與技術,因此這一堂課,就是「從文件檢索、資料採礦,到文字採礦」。介紹文件檢索的基本問題與傳統模型,以及資料採礦中,「分類 (categorization or classification)」、「分群 (clustering)」、「關聯式規則 (association rules)」這幾個與 text mining 比較有關的主題。

雖然總是希望表現不要太糟,但聽眾的感覺、認為內容準備得是否充分、講得到底好不好,我其實也管不到。只能安慰自己說,無論如何總算是盡力了吧。

只是,想到接下來還要代四堂課,心裡就不禁發愁。唉,我該怎麼生出足夠的內容來填滿課程所需啊?真是令人傷腦筋!

星期日, 10月 14, 2007

還是太難

連續幾個星期在晚上熬夜,身體已經不堪負荷了。

熬夜的主要目的,竟然是「準備代課所需的投影片內容」。

說到頭來,還是因為自己生產力太差。一張投影片的內容,經常就需要花上數個小時的準備。

Text mining 所使用的許多技術,都是由 data mining 沿遞而來。自己對於資料採礦的理論與實務懂得本來就不多,要在 THDL 中妥善應用 text mining 來「發掘對歷史研究可能有幫助的 patterns」,當然更不是一件容易事。

許多時候,無法確定某種技術的應用效果,自己得構思可能的應用、寫程式去跑跑看、甚至「用手動的方式把結果畫出來」。

例如,下圖就是一個「淡新檔案中,常出現的文官,與其在戴炎輝分類的關係圖」。我的想法是,或許可以用這樣的圖表,來表示出「那些人可能關心什麼」。


例如,從這張圖裡,可以看到「劉銘傳」(當時臺灣最高行政首長)可能比較關心「鹽務、驛站、軍政、隘務」;而地方官員像是「方祖蔭」,則似乎關心相當多事情,從「吏務、鄉保」一直管到「抗租、霸佔」(以現在的觀點來看,若不是在任的時間長,方祖蔭操心這麼多不同事務,應該很容易過勞死,哈)。

光是這張圖,就花了我數天的力氣才弄出來。必須先構思可能有趣的關聯(想到「文官」與「分類」或許有關),想到如何呈現(例如,在此用 circle graph),寫程式分析這些文官出現在每個分類的案數(上圖中,每一條線表示該文官出現在該分類至少有四個案件),最後還得用 Visio 一個圈一條線地、慢慢繪出這張圖。

雖然仍不確定這樣的圖表「是不是真有什麼用途」(從前的歷史學家應該不怎麼關心這類問題;就算有興趣,缺乏電腦這樣的資訊工具,要畫出這樣的圖恐怕更要困難許多),但 circle graph 看起來頗有些美感,總還是能給自己一些安慰與成就感。

只是,即使已經竭盡所能,但已大致明瞭:預計要代的五堂課中,自己應只來得及準備好「三堂到三堂半」的內容。其他的部分怎麼辦?看來只好隨便抄些書本內容,「紙上畫畫、牆上掛掛」了。

總而言之,要準備 text mining 的代課內容,對我還是... 太難。

星期三, 10月 10, 2007

旁聽了一堂淡新檔案的課

星期一旁聽了一堂「淡新檔案」的課,覺得「實在太有趣了」。

怎麼會想去聽這種東西?顯然與實驗室所研究的 THDL(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主題脫不了關係。

一直以來,我對 THDL Prototype 系統的定位就是僅在於「從前博士論文某些想法的實現」。雖然認為「一個好的檢索系統」應該「與資料庫文件的型態與內容」有關,但後者既難以定義、又與 domain knowledge 有關,因此多少讓自己以「專業知識不足」來加以推託。

這學期歷史系的吳密察教授開了「淡新檔案」的課程,並且要求學生使用 THDL Prorotype System 中的全文與影像內容,算是結合歷史研究與資訊工程領域的一種嘗試。

這一陣子為了代項老師上幾堂課,卻不知道該準備那些內容而煩惱。自己不懂的東西,實在太多;但要挑選自己還算了解的部分,卻總在內容的前後連貫上有著窒礙。更重要的是,Text Mining 到底有那些潛力,又應該如何在 THDL 上加以實驗、應用?

星期一旁聽後,發現若真要對歷史學者有幫助,應做、可做、該嘗試去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這令人既興奮又困擾。高興的是,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發現如許多有趣的東西;煩惱的是,自己的體質欠佳,短時間狼吞虎嚥,那可是會噎到、會消化不良的...

星期六, 10月 06, 2007

抗生素的使用

小傢伙的生活習慣不好,常在東碰西觸後,用手挖鼻孔、甚至拿東西來咬。

衛生習慣不好,上幼稚園後就容易被傳染。前一陣子支氣管炎還沒有完全治癒,這兩天又得了感冒,流鼻水又不願意擤鼻涕,結果弄得鼻竇有輕微發炎,只好再帶去看醫生。

醫師用儀器幫她把鼻涕吸出來後,開了四天的藥。由於鼻竇發炎有細菌感染的現象,因此開了抗生素 AMOXIL(一種青黴素,通常用作第一線治療),一天四次劑量共 1000mg。

由於過量使用抗生素對身體並不好,且國人長期以來習慣大量施用,太太一直對小朋友服用抗生素抱持戒心。昨晚她查了藥典,發現 20kg 以下的小朋友,每天的劑量是 20~40 mg/kg。

小傢伙體重才 16 kg,因此每天合適的劑量應該在 320~640 mg,1000 mg 顯然太多。

早上打電話去詢問。這位醫師(就是先前小寶寶尿道感染的主治醫師,他現在自己開了一間「劉建宏診所」。我們認為他極有耐心,是個當代難得的好醫師。)在颱風天竟還有看門診。他解釋說,因為有發炎現象,第一線用藥有時甚至可以開到兩倍的劑量。每天 1000 mg 是沒有問題的。

在醫生保證絕無問題後,太太才放心地讓小傢伙繼續服藥治療。

颱風日的自由與寧靜

這兩個星期,幾乎每天都晚睡。

從兩年前回鍋做 post doctor 工作以來,幾乎就沒有熬夜的經驗了。但這幾個星期顯然不同。

颱風天放假,太太把小朋友帶去岳母家照顧,特意讓我有幾個小時的「自由時間」準備投影片的內容,相當感謝。

窗外風雨交加,屋內卻感到難得的平靜。寫了一些投影片內容後,匆匆記下這篇 Blog(即使有些草率敷衍的味道),以免網誌的記錄就此斷炊。

星期日, 9月 30, 2007

珍惜保鮮期

珍珠圓在 Blog 裡,對「保鮮期」有感而發:現在樣樣事物流行「保鮮期」,那麼任何關係,有沒有一個保鮮期?

我想,除非人的成長停滯,也沒有生老病死,否則對「關係」的看待,由初識的好奇、期盼,到漸漸了解後的認知麻木,應該是自然不過的吧。

就像自己與小孩的關係。就算自己沒有做什麼事,小朋友也自然會長大。到了某個年紀,她就漸漸學會獨立自主,不再會黏著爸媽陪她玩了。

對自己重要的東西,若有保鮮期,才更值得珍惜。

回鍋兩年記事

很難想像,自己竟然一回鍋就是兩年,而且看樣子還會再待上好一陣子。

原本只是覺得,四十是不惑的年紀,該想想自己到底想要過怎樣的生活。沒想到一路走來,重新探詢自己的內心世界、回顧從前求學的歷程、實際幫著帶小朋友長大,生活體驗竟然是如此忙碌而豐碩。

對自己的事業與功名,看得淡了許多(也可能是因為酸葡萄的心理 -- 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哈哈~)。漸漸學會以感恩的心,看待周遭情事。閒暇時間,則大多投入家庭事務與小朋友的育樂中。

工作上的新挑戰依然不斷。雖然還是時常感到煩心,但總是盡力而為,並儘量讓自己能從中學習。

陪小朋友玩耍比較簡單,但需要耐性 -- 雖然從成人的角度來看,小朋友玩的東西實在頗幼稚無趣。教育小朋友則困難許多。除了接送她上學、畫畫、律動,每天陪她讀經,睡前說說故事外,實在也不知道能做些什麼、該做些什麼。

但... 僅僅是這樣,一天的行程就排得滿滿地,每天時間就很不夠用了。

星期日, 9月 23, 2007

生產力太差

完蛋了,覺得自己越來越沒有生產力,也什麼都不懂了。

項老師下個月要出國,找我幫他代幾堂「資訊與歷史研究」的課。我想了好幾天,才整理出一丁點可以寫在投影片上的內容。很多東西越想越不通,遍尋參考資料後也只是一知半解,這樣子怎麼代課啊?

實驗室的 THDL 雛型系統,才剛開放給一些人使用,就有人「手動下載」淡新檔案的全文內容了。看來,就是有人識貨,知道這些 content 是頗難取得的寶藏。寫程式防範大量下載?哎,想太多了吧。

論文的修改也是感到窒礙。雖然項老師說,我可以用中文表達(他幫我翻譯成英文),但自己總覺得想表達的內容說不出來、也寫不清楚。

貼寫在 Windows 桌面的「待辦事項」越來越多,快要佔滿一整欄了。著急當然也沒有用,但我該怎麼辦才好呢?

看來,自己還真的只能當散人。或許,連當個好散人也不夠格...

星期三, 9月 19, 2007

感冒假

昨天是颱風放假,今天則是需帶小傢伙看病而請假。

說來也怪,才在家裡待個幾天,心頭就會擔心工作上的許多事。明明知道這類情緒不但不需要、且對實務一點幫助也沒有,卻總莫名其妙地感到煩憂。

難道,總要讓自己「看起來辛苦些」,才會有「負責盡職」的感覺?真是荒謬。

星期二, 9月 18, 2007

颱風假

韋帕來襲,放一天颱風假。

從手頭的工作來看,有沒有放假都沒有差別;但清晨不必載小朋友去上學,卻讓自己似乎有了那麼點喘息的時間。

對工作上的許多情事,越來越失去興趣。許多待辦事項,已經掛在桌面數日而不願去處理面對。藉口是,最近實在太過忙碌;但或許更重要的,是了解為什麼自己不願去面對。

或許,需要許多悠閒時間的醞釀,才能讓自己重拾熱情。

想起 Ankh 在他的 Blog title 上,寫有「向未知前進的路上,用創造力交換優雅的喘息」。嗯... 優雅的喘息,說得真是好。

星期五, 9月 14, 2007

讀經

薇閣有一項特色教學,那就是要求小朋友讀經。

時間是安排在下午 3:40 - 4:00,每個星期四天,要求小朋友指字朗讀、背誦一些中國的經典文學。教材是取自「中國文化導讀 1」,另外還有一片 CD。

令人驚訝的是,這本入門教材的內容不是「三字經」、「唐詩五言絕句」之類,第一篇的內容竟然是「大學」,接下來是「老子」、「長恨歌」、「琵琶行」。

小朋友第一個月的進度,是每天記誦約半頁的內容。這會不會給小朋友太大的壓力啊?

據說是不會。

據說,4 歲到 13 歲是記性最佳的時期。讓幼稚園的小朋友閱讀經典,主要是讓他們熟讀(訓練記憶力)、親近經典(不需了解內容)、並且希望家長能夠花一些些時間「陪讀、帶讀、誦讀」(增進親子關係)。

好吧,就試著每天帶讀 20 分鐘,順便看看自己能夠跟著記誦多少。

跟著小朋友讀經一個星期,自己只能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記誦到「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接下來就記不起來、完全跟不上進度了。

星期三, 9月 12, 2007

散人

相較於「廢人」這個詞彙,覺得「散人」饒有一番趣味。

記得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有個外號,叫做「湖海散人」;而金庸的倚天屠龍記裡,明教也有「五散人」。

不知道散人到底指的是什麼,卻突然覺得自己有那麼點「散人」的味道,企望生活閒閒散散、不喜多事。

這種含意與教育部國語辭典對散人的定義不同,但卻有著微妙的相近處。依照辭典,散人是指「疏散無用的人」、或者「不為世所用之人」。

最近對於工作上任何新增的事情,都感到煩躁,覺得它們破壞了自己的閒適心情。

雖然,自己也知道,人生就是註定有無盡的事情要處理克服。雖然,自己也明白,解決完成一件事情後,自己通常會成長、而且獲得一些成就與滿足感。雖然,自己一再驗證,時間的過去,就是任務的完成。

星期日, 9月 09, 2007

秋天來了

這幾天夜色來得早,是秋天來臨了吧。

就像貓在他的 Blog 所說,秋天的候鳥們一隻隻地現身。秋天是真的到了。

雖然每天忙碌,但這半年卻似乎什麼要事也沒有完成。回顧起來,時間過得實在太快太倉促。

許久沒有能夠好好地睡個午覺。今天很幸福地睡了場舒適的午覺,感覺真的很好。

星期六, 9月 08, 2007

幼稚園的學校日

第一次參加薇閣幼稚園的學校日,早上 9:30 - 11:30。

坦白說,我原先是有些慵懶(或許也與最近頗感身心疲累有關),參加的意願不是很強烈。但參加後,卻深感收穫良多,沒去說不定會後悔。

這兩個小時,其實就是班級導師介紹薇閣的的教學理念、上課方式、環境設施、以及生活教育。這些東西,若只是從文字介紹來了解,恐怕都只會覺得無聊,但透過老師用投影片實際介紹,卻讓人不禁佩服薇閣老師的用心與努力。

自己一直以為,幼稚園就是讓小朋友吃吃玩玩(上下午都有點心,中午還有午餐),在玩耍中感受群體生活基本的待人處事方式,並且準備一些小學前的基礎。沒想到,薇閣的課程安排的如此豐富多樣(不知道是不是其他的幼稚園也都如此);而更重要的是,小朋友很喜歡去上學!

令自己頗感震驚的是,家長們(尤其是媽媽們)對於小朋友受教育的強烈參與感。雖然自己已經儘量在每天抽出時間來陪小孩成長,但相較於那些用心的家長們,努力的程度真的只能說是小巫見大巫(也就是說,覺得自己似乎太混了)。

看來,除了自己「太小看其他家長」外,自己在陪伴小孩成長的道路上,真還有太多事情需要努力與學習。

星期三, 9月 05, 2007

昏頭了

雖然幾個月前就知道工作上的事情會變多,但這幾天才明顯地感覺到時間不夠。

不夠到... 連寫 Blog 都沒空,連看看朋友們的 Blogs 也嫌太倉促。

而且,腦袋經常一片空白,想不起這幾天究竟在忙些什麼。看來是真的昏頭了。

星期六, 9月 01, 2007

動物園一遊

總覺得日子過得快,一個星期不知不覺地就溜走了。

感覺起來,這個星期都是在寫程式,幫學弟統計一些淡新檔案中的人名與地名,另外就是「準備」繼續修改 THDL prototype(因為又有新的需求跑出來...)。

工作上乏善可陳,也了無新意(講來講去,都是事情多,既忙碌又做不完)。倒是星期五帶小朋友到動物園走走,回憶起來頗有味道。

由於星期五下午有一場大雨,延緩了我們到動物園的時間。抵達時,其實已經接近下午四點,快要不售票了。小傢伙既興奮又緊張,很認真地催促她媽媽走快一些。

匆匆購票入園,逛了一趟鳥園,就接近五點關門的時間。雖然遊園的時間短,但遊客並不算很多,我們也玩得十分愉快。

光是看到小傢伙那副興奮的表情,就值回票價了。

星期日, 8月 26, 2007

收驚

上週二從中和的環球購物中心回家後,太太與小寶寶就有些感冒症狀。

週三晚上去看了小兒科,確定是輕微感冒,沒什麼好大驚小怪。但週二晚上太太就做惡夢(據說夢中出現一些與農曆七月頗有關聯的東西)、且接連數天小寶寶都會在夜半哭鬧數回,就顯得頗不尋常。

於是,昨天早上我帶小傢伙去蘇荷畫畫,由太太帶小寶寶到行天宮收驚。

收驚的效果如何?

小寶寶昨晚就沒有大哭大鬧了。真是有那麼點神奇。

不過,她還是偶而會打個噴嚏,流點鼻水,因此太太還是沒睡好,擔心會影響健康。

覺得生活中,還是有太多當代科學所無法解釋的情形。人的生活並不似自然現象,可以用簡潔漂亮的規則來說明或預測;而現今的社會科學,背後的基礎幾乎都是統計。但若統計的結果說,有 99% 的人怎樣怎樣,而自己卻屬於那剩下的 1%,那這份統計結果對自己能有什麼幫助?

幾乎一點幫助也沒有。它只會讓自己「因為與大多數人不一樣」而更加迷惑、甚至心亂罷。

星期六, 8月 25, 2007

無謂的悶氣

一本原文書被水弄濕了,心裡生自己的悶氣。

誰叫我沒有注意到,小傢伙的水壺會漏水呢。把書和她的水壺擺在同一個背包裡,就把書本弄得濕濕皺皺了。但雖然知道是自己的疏失,卻也想責怪說,怎麼當初沒有買個不漏水的水壺?

原本以為小傢伙的暑期課結束後,這個星期可以有多一些自由的時間;但沒想到結果卻是莫名其妙地忙碌(主要是因為小寶寶有些感冒,這幾天夜半又經常睡不好吧),甚至睡眠時間都有些不足。

希望下週可以多些悠閒的時間。這算不算是一種奢求?

星期一, 8月 20, 2007

自動踩地雷:之三

先前寫了兩回踩地雷,不過都沒有引發任何回應。

或許是大家都太忙碌,但更可能的原因是:這類討論實在太無趣了。

當然,無趣也很可能是因為自己表述能力不佳,寫起東西來既嚴肅又無聊。在這個忙碌的時代,除了寫作業、交期末報告,大家哪有時間、哪有閒情逸致來討論「或許有些趣味的益智遊戲」?

但既然寫了「之一」、「之二」,似乎總該再來個「之三」,順便充充版面。但無病呻吟也沒什麼意思,還是有些內容才好。

嗯... 有了。在先前的討論中,缺漏了一項「或許很重要」的資訊。

在 Windows 的踩地雷遊戲中,系統除了提供「被開啟方格周遭的地雷總數」外,其實還有一項資訊,就是所有方格內的地雷總數。例如,右圖左上方的紅色數字,就提示說「盤面上總共有 10 枚地雷」。

這樣的資訊,在什麼狀況下才能派上用場呢?

星期六, 8月 18, 2007

颱風天的短暫清閒

很難得在星期六接近中午時,還能待在家裡。

平常週六都有許多例行的事情要做。要帶小傢伙到蘇荷學畫畫、與媽媽聚餐吃頓飯、還要帶小傢伙到雲門玩律動。這回強颱聖帕籠罩整個台灣,課程都挪後了。

小寶寶入睡後,讓小傢伙自己玩黏土。在不需照顧、陪伴玩耍、收拾玩具的片刻,感受到數個月來難得的清閒。

星期二, 8月 14, 2007

閱讀雜記:2007/08

在《工作更快樂 -- 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三》一書裡,看到頗有意思的幾句話。
如果你在找工作、也有選擇工作的機會,就要挑選一個能讓你有機會發揮創意的工作,還要有時間和家人相處。雖然薪水可能比較低,但我個人寧可選擇要求比較少的工作,讓自己有較多的自由,也可以花更多時間和家人相處、或是從事其他的活動,像是閱讀、參加文化活動或只是玩樂。我想這樣最好。
-- 達賴喇嘛 

喔,我現在的工作,似乎就有一些這樣的味道。約聘性質、薪水不高,但有一些機會發揮創意,也有比較多的自由時間。只是,即使比起大多數工作者來,應該有更多的空閒時間,自己仍然覺得「時間很不夠用」,仍然覺得「許多想做的事情都沒有做」。

有時,會問問自己,「安於目前這份工作」是否只是個藉口?

就算是現在,我仍然不知道答案。但我會努力過好每一天,儘量讓自己的生命更豐富些,而且沒有遺憾。

星期日, 8月 12, 2007

黃腰虎頭蜂

岳母家庭院的小樹叢裡,昨天發現一個蜂窩。

由於蜂隻的體型不小,打電話去請消防局的人幫忙處理。消防局的人說,那是虎頭蜂窩。如果是在秋天,虎頭蜂為了保衛蜂巢,會更具攻擊性,那可是很危險的。

到了晚上,消防局來了兩位員警,穿上密封的衣服去摘除蜂巢(必須等到晚上,多數蜂隻回巢後進行摘除,才不會有太多遺漏)。由於技術頗為純熟,很快就將蜂巢包在塑膠袋裡了。

我帶小傢伙從窗戶看員警如何摘除虎頭蜂窩。她顯得既緊張又興奮。

員警開門進到室內時,一隻外遊的虎頭蜂飛入屋裡,大家一陣緊張。員警用噴效對著虎頭蜂噴上數次,經過幾分鐘牠就掉了下來。由於仍有危險性,還是得用網子將牠網住然後用鞋子擊斃。

一位較資深的員警說,他被虎頭蜂螫過,非常疼痛;而有過敏體質的人,被螫一下血壓就會上升,甚至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另一位員警說,他這兩個月就已經摘除了七個虎頭蜂巢。

網路上有不少「黃腰虎頭蜂」的資訊,看看也有助於對這種動物的了解。原來「偉士牌機車」的英文 Vespa 就是「虎頭蜂屬」的意思啊。

雖然員警們有拍了幾張照片,但右上方的虎頭蜂圖,還是從這個網站參考而來。

台灣的社會救援組織頗有意思。消防隊員除了救火之外,還要幫忙捕捉野狗野貓、甚至還要幫忙摘除危險的蜂巢,類似十項全能的運動選手。

星期三, 8月 08, 2007

雜記:2007/08

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最近經常覺得頗為疲憊。

對於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自己的猜測是「睡眠不足」。或者,再加上一些週期性復發的工作倦怠。又或者,再加上夏日酷暑所造成的身心失調。

又,是不是因為我自己感覺疲累,看別人也覺得無精打采呢?(問貓一下:最近太陽黑子是不是又增多啦?)

昨天早上颳風下雨,高速公路大塞車,通勤的時間竟然比平常多了整整一個小時。由於這兩年來,自己都儘量避免在尖峰時段開車,因此塞在車陣的難熬感覺,也就顯得格外強烈。

小傢伙在學校裡有了好朋友,回家後開口閉口都是「我的好朋友說...」。雖然對小傢伙關心重點的轉移,心頭難免有著些許失落感(「喂喂喂,妳怎麼忘了這個老爸?」);但換個角度想,小傢伙真的又長大了。

今天是八月八日,父親節耶。妹妹打電話問我,要不要今晚大家出去吃一頓飯。唉,手頭的事情不少,又感覺有些疲倦,還是改天吧。

星期五, 8月 03, 2007

在鹿鳴旁閱讀

台大鹿鳴堂旁邊,有一家筑軒丹堤咖啡。

幾天前就曾告訴自己,應該試著空出一段比較悠閒的閱讀時間。今天載小傢伙上學後,就打定主意去筑軒吃頓早餐,順道喝杯咖啡、聽聽音樂、並看看手頭堆積已久的書。

離開時,帶著閒適的心情走在校園,看著綠葉錦花、聽聽鳥叫蟬鳴,感覺真的很好。

相較於貓到馬祖尋找神話,自己的日子似乎平淡許多。珍珠圓也真是的,明明已經頗有成就,卻還自問「沒有成就不可以嗎」;雖然自稱是炫耀文,但有淡水河、觀音山、關渡大橋圍繞家門,卻還怨嘆月光明媚到讓人睡不著。說得讓人不知該是羨慕還是嫉妒 :p

若要人比人,那可真是會氣死人。所以,何妨放輕鬆些、不要那麼嚴苛地要求自己的生活。每個人都有生活上的問題與挑戰,也都有各自的福氣與喜樂。不是嗎?

星期四, 8月 02, 2007

自動踩地雷:之二

這一篇文章,是延續上週〈自動踩地雷:之一〉的討論。

MPH 在回應裡說,他找出程式碼之後,發現已經「看不懂」了,僅記得當初用到的規則相當簡單。我想,他說到軟體工程、或者軟體開發的一個大問題了。人會遺忘、溝通會失真、軟硬體會演進、需求會改變。該怎樣做,才能妥當地處理這類問題?

扯遠了,還是回到主題吧。

上回曾經提到,從下圖的提示中,我們可以推論出 (0,0) 與 (0,2) 的方格中有地雷。為什麼呢?


因為「如果 (0,0) 是安全的,那麼從 (1,0) 的提示(它周圍恰有一個地雷)可知,(0,1) 必然內含地雷。但是,由於 (1,2) 提示它的周圍恰有一個地雷,因此 (0,2) 必然是安全的。但如此一來,(1,1) 的周圍就只有一個地雷,與系統所給的提示(有兩個地雷)相抵觸。」

因此,在上圖中,(0,0) 必然內含地雷。

類似地,若我們假設 (0,1) 含有地雷,也可以推導出矛盾。因此,(0,1) 格子必然是安全的。

這樣的推論方式,其實就相當於邏輯證明中的「歸謬法」(Proof by Contradiction)。先假設某個方格 C 有(或沒有)地雷,如果可以推導出矛盾,那麼就可以知道 C 不含(或含有)地雷(因為 C 的狀態滿足排中律:它要嘛「有地雷」、要嘛「沒有地雷」,沒有其他的可能)。

雖然有向學弟們提到這個想法,但他們都以為程式寫起來會頗複雜。為了「證明」它並不如想像中「那麼」複雜,我用 PHP5 把這個想法實作了一下,結果只需增加不到 10% (大約三十幾)行的程式碼。

對上圖的提示,這個程式會先假設 (0,2) 是安全的,然後得到矛盾。於是,將 (0,2) 標示有炸彈後,套用上回提到的簡單演算法,就可以判斷出 (0,1) 是安全的:


再來一個「看似更困難」的問題。從下圖的提示裡,我們是否能夠知道那些格子是安全的?


它其實並沒有更困難。運用歸謬法和上回所提到的簡單演算法,我們是可以推得,上圖有提示的格子周遭多數格子的屬性(含有、或不含地雷)。

星期一, 7月 30, 2007

藍色星期一

今天算是帶些灰藍色彩的星期一。

原本以為最近可以輕鬆些,但人算不如天算,眼前的工作突然變多了。

工作還是跟「系統」有關。圖書館特藏組(兩個不同專案)的人員,使用 prototypes 之後給了一些回饋意見。有的意見值得做、有的建議不是那麼好實作、而有的想法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回應(評估目前的情勢後,我甚至不打算理睬)。

於是,上個星期花了許多時間修改系統,增添了一些功能、調整少許版面配置的顏色、更動了幾個訊息的顯示模式、還把一些「原本用英文顯示」的欄位換成中文。

別小看這些瑣碎的細部調整,它們可吃掉我相當多的週末時間呢。

另一方面,小寶寶的病好了,換太太得了乳腺炎。太太恢復健康後,小傢伙卻又感冒了。很佩服從前的父母親們,他們需要付出多少的恆心與毅力,才能將「超過兩個小朋友」帶大、且個個身心健康。

時間過得快,小朋友上幼稚園也已經兩個星期了。每天晚上都得催促小傢伙早些睡覺,而隔天早上也都得花上許多氣力把她叫醒。欣慰的是,小傢伙還算很喜歡上學。

我希望,「上學」也有機會成為小傢伙在童年時期的愉快回憶。

星期三, 7月 25, 2007

向晨間的「咖啡閱讀」說再會

廖說的對,短期內我的「晨間咖啡閱讀時間」是一去不返了。

失去了,才會明白機會的難得,才會更懂得珍惜與感恩。已經擁有一年多這樣的美好時間,是該滿足的。

人的眼睛長在前方,總是容易感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有時,我會頗嫉妒珍珠圓和 jlchang 寫 Blog 文章的本領。我得花上「自己認為很多」的時間,才能勉強維持「每個星期約兩篇」的 Blogs 呢,她們怎麼都寫得又快又好啊?

而自己做現在這份約聘性質的工作,雖然彈性自在許多,但薪水其實並不高。如果 MPH 真的拿到博士學位,應該會像阿尼一樣找教職工作,而不會滿足於「看不見未來」的博士後研究吧。

收到電子郵件,工作上又有一大堆瑣碎煩人的事情要做。昨晚奮鬥了數個小時,還隱隱對家人顯露不安與煩躁。雖然知道自己很容易在疲倦時失去耐性,但克制抒解的功夫實在還有待加強。即使了解改變惡習的困難,但還是得慢慢地修習與改善。

失去了晨間的咖啡閱讀時間,是不是可以努力安排一些午茶閱讀時間呢?且讓我嘗試看看吧。

星期一, 7月 23, 2007

自動踩地雷:之一

實驗室有幾位學弟,在上學期修了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的課程。這門課學期末的 project,是開發一個「自動踩地雷」的演算法與程式。

由於這個遊戲也算是「小益智遊戲」,加上有學弟在旁煽風點火,我對寫一個「自動踩地雷」的演算法,其實頗有些躍躍欲試的感覺。

但坦白說,自己一開始的想法是「偷懶」。想說 MPH 是踩地雷的高手,印象中他曾經寫過一支在 Windows 下自動踩地雷的程式,或許可以先問他是怎麼寫的。接著,又想到踩地雷是個很普遍的小遊戲,應該有很多人都寫過自動踩地雷的程式,或許可以利用搜尋引擎找找看...

簡單地搜尋了一下,真的可以找到一些可資參考的程式。只是,解問題的特性就是這樣:「看到答案」其實也代表趣味的蒸發。那麼,我為什麼不自己寫一個來玩玩?

於是,五月底抽空寫了一部份程式。基本的概念很簡單:
  1. 如果找得到一些安全的格子,就從這些格子中,隨意挑選一個來開啟。
  2. 如果找不到安全的格子,就隨便找一個格子來開啟。

因此,主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得知「安全的格子」,又如果真的找不到「確定是安全」的格子,那麼是否能夠找到「有較高安全機率」的格子?

在一些狀況下,可以很簡單地利用系統的提示資訊(格子周遭的地雷數目),算出安全(沒有地雷)的格子。方法是這樣的:
  1. 對有系統提示的每個格子,推測其周遭的格子屬性(含地雷、不含地雷、或者未知)。
  2. 假設目前所檢視的格子,其提示的地雷數目為 B,而根據推測,它的周圍有 m 個有地雷方格,n 個安全方格,p 個未知方格。
  3. 推測未知方格的屬性。
    • 若 B = m,則所有(p 個)未知方格都可以推測為安全的,回到步驟 1。
    • 若 B > m,且 B-m=p,那麼所有(p 個)未知方格都可以推測含有地雷,回到步驟 1。

例如,下圖左方的提示圖,就可以依照上述的簡單方法,得到右方的推測圖(標示「B」表示此格子有地雷,標示「O」表示此格子不含地雷,而標示「#」代表下一步打算開啟的安全格子):


有時,會遇到比較複雜的狀況,無法用上述的簡單方式推測方格的屬性。下圖就是一個例子:


對上方這張提示圖,用些腦筋就可以知道,左上方有兩個地雷,分別位於 (0, 0) 與 (0, 2) 的格子上(兩個「1」的正上方)。

據說,上個學期修課的學生,幾乎都只做到上述的簡單演算法;他們頂多是加上一些權重的方式,猜測方格可能含有炸彈的機率。換句話說,大家的方法,都沒有能夠確切地推論出 (0, 0) 與 (0, 2) 的格子必然有炸彈。

那麼,要怎麼讓程式自動算出這樣的結果呢?今天寫得有些沒力了,就下回再繼續討論吧。

星期五, 7月 20, 2007

小傢伙的作品:2007/07

自己的日常生活單調且乏善可陳,但欣賞小傢伙的成長卻總令人心動。

以下是她畫的「皮卡丘」。雖然不是很像,但我總覺得她畫得很好 -- 至少我畫不出這麼可愛的模樣。


塗色的部分顯得有些草率,但似乎也只有小朋友有「大筆亂揮亂塗」的勇氣。


漸漸能夠了解,為什麼許多父母有了小孩後,言語間總是離不開小朋友,總是「媽媽經」、「爸爸經」說個不停。

星期一, 7月 16, 2007

上幼稚園了

小傢伙今天上幼稚園了。

我對薇閣幼稚園頗有好感。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上回參觀幼稚園時,覺得它的小朋友相當有禮貌。當然,好的幼稚園大家都想入學,因此必須抽籤。七月二日報名,在約二分之一的中籤率下,小傢伙很幸運地被抽中了。


暑期班,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只有兩個半小時,早上 8:30-11:00,算是「正式入學」前的熱身。離學校頗有段距離,我又擔心會塞車,所以早上 6:30 就出門了。

小傢伙似乎頗期待第一天上學的時刻。平常都睡到「太陽曬屁股」的時刻,今天她卻能夠在六點就起床,而且不需大人催促就願意去刷牙洗臉。

一開始,老師就很親切地點名,並且教小朋友收玩具、上廁所、並將桌椅就定位。本來預期上學第一天應該可以看到「天下大亂」的局面,但這些老師們都很有經驗,似乎並沒有小朋友適應不良。小傢伙放學後,還一直嚷著明天要上學呢。

就這樣,一天匆匆地過去了。

星期六, 7月 14, 2007

工作雜記:2007/07

前些時日小寶寶住院三週,讓我對工作荒廢了許久。

這幾天雖然漸漸恢復了往日的作息,但是卻似乎頗容易感覺疲倦。或許,是因為這幾天處理累積下來的雜事弄得有些心亂;也或許,只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對生活現況感到倦煩」。

五月中把「中文版」的論文交給項老師。由於項老師覺得這篇論文「寫得很好」,他決定親自把它翻譯成英文,然後投到某個不錯的期刊。

前些時日也曾提過,雖然是用中文寫,但我還是花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才把論文寫完的。我也曾提到,自己寫到後來就已經有些沒力了,因此論文後半的討論部分就顯得比較鬆散。而項老師也實在很厲害,他很快地就發現我那些「虎頭蛇尾」的內容結構鬆散、甚至不知所云。於是,他幾乎重新寫了討論的部分。

這兩週也花了一些時間,進行「簡單校稿」的動作。昨天早上老師把最新的版本寄給我,而我則繼續更正了幾個「非常明顯是打錯字」的地方(我的英文程度太差,根本沒有能力更改論述方式、句型、甚至是單字)。

除了這篇論文之外,我還做了些什麼?

嗯... 其他大概都算是「雜事」吧。發現特藏組的 metadata 還是有許多重覆、打錯字的錯誤,花了一些時間溝通,把記錄錯誤的 log 檔寄給她們,並解說這些檔的閱讀方式。

星期三, 7月 11, 2007

人生的目的:追尋快樂

幸福是什麼,快樂又是什麼?

本來打算先記錄一下「上回交給項老師的論文」的後續發展,但對 Ankh 在上一篇 post 的回應裡提到:「看起來『幸福的必要條件』並不像是《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的副標,因為在摘錄裡看不到任何關於『幸福』的內容」頗有些感觸,所以臨時更換了這篇 post 的主題。

其實,到目前為止,我仍然不知道幸福、快樂的定義是什麼。不過,我想這並不打緊,因為我們「都」能夠感受到幸福快樂,我們都對它們有模糊的印象。

在我的看法裡,《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一書的內容,幾乎都是在強調倫理道德的重要,然後用「對我而言不是很有說服力」的論證,強調這樣才能導致幸福的生活。

另一方面,這幾天正在閱讀的書《快樂: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其實更直接深刻地打動我的心。

這本書第一章的第一句話,就是達賴喇嘛說:「我相信人生的目的是在追尋快樂」。

他所說的「快樂」,當然不是一般所謂的「享樂」,而比較接近「喜樂」,一種天性上純真自然的基本快樂。

人生所追求的一些基本的快樂,譬如我們肉體所需要的食物、衣服、住處,都是必須要滿足的。

一旦這些快樂獲得滿足,情況就很清楚了:我們並不需要更多的金錢,不需要更成功或更有名,也不需要更完美的身材或更理想的伴侶。

就在此時此刻,我們有一個清醒的頭腦與心智,就足夠我們追求人生的快樂了!


雖然目前自己只看了前幾章,但閱讀途中卻經常頗有感動。今天早上看到達賴喇嘛說的一些話,更值得細細品味:

我真正相信的是:慈悲心是人類存活的基礎,也是生命的真正價值所在。缺少了這一點,生命的基本價值就消失了。

自己不是一直想知道「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嗎?乍看到如此簡潔的「慈悲心」三字,自己還真有些反感,認為它不過是宗教徒的基本信念呢。

然而,經過這一年多的努力追尋,在內心深處,自己其實已經多少認同、尊敬、景仰佛家所提到的「慈悲」與「智慧」。欠缺的,大概是接下來的追隨與行動吧。

有些巧合的是,經歷前些時日小寶寶的一場大病,有人建議我多唸「大悲咒」。ㄟ,為什麼給別人的建議是唸「心經」,而給我的建議卻是唸「大悲咒」?會不會是就是因為我「比較欠缺慈悲心」的緣故啊?

星期六, 7月 07, 2007

「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讀後感

前些時日看了一本書:「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

作者是台大哲學系的教授。不過,在閱讀途中,我卻經常發現,雖然自己同意作者的結論,但是卻無法接受作者所提出的許多論述(或者說,論述在許多地方「跳得太快」,不夠有力)。

或許也因為如此,雖然還是能從字裡行間看到許多頗值得深思的片段,但對整本書的架構與組織,卻總感到有些模糊,沒有什麼特別的「讀後感想」。

於是,只剩下一些「自己認為算是重點」的摘錄:
  • 傳統哲學的四大主題:知識論、形上學、邏輯、倫理學。
  • 生命似乎充滿了矛盾。物質匱乏時,以為豐衣足食就是幸福美滿;衣食無缺,卻又發現日子無聊難耐。貧困的生命積極進取,富足的生活慵懶無助,存在到底為了什麼?
  • 雖然哲學的成果並不能解決生命存在的問題,但是哲學訓練可以使人透過追根究底的理性思辨,意識到人類存在的深層問題、體悟人的有限性。
  • 「道德」的簡單定義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適當關係」。
  • 知法是常識,守法才是道德。
  • 自由社會需要的品德:容忍差異、講道理、公共精神(公德心)。

星期三, 7月 04, 2007

雜記:2007/07

上個月小寶寶生病,生活的重心通通轉移到病情的關注上,沒有晨間的咖啡與閱讀時間,也沒有可資記錄的工作進度。

那麼,回到家的這幾天又如何呢?或許是因為許多雜事已經累積多天沒有處理,感覺起來,時間依舊過得匆忙,日子依然過得蒼白、模糊不可辨。

自己這幾年來,很少花時間在搜尋引擎的發展上,因此對搜尋引擎的許多概念,都還停留在幾年前的模型或系統上。但昨天和朋友討論搜尋引擎,倒是發現了一些從前沒有注意到的小地方。
  • 首先,是在查詢語法 (query syntax)上。我的印象,一直還停留在「英文大小寫不分」、「可以用 and/or 做 Boolean operations」上。但昨天測了測 Google 與 Yahoo! 的搜尋引擎,才知道它們都會「區分大小寫」,若是 query string 包含了小寫的「and」或「or」,它們可是會認為要搜尋「含有 and/or 文件」的。必須用大寫的 AND/OR,才能進行 Boolean search。
  • 其次,是關於「空白」的處理方式。從搜尋的說明文件與測試中,可以知道現在查詢「a b」(a 和 b 之間用空白斷開),會被當成「a AND b」來處理。印象中,從前的搜尋引擎是把它當作「a OR b」來處理,但把符合「a AND b」條件的文件排在前頭。
  • 第三點,是有關中文斷詞的部分。從測試中,可以發現查詢「太平洋溫水游泳池」和查詢「游泳池太平洋溫水」、「溫水太平洋游泳池」的結果「幾乎」是一樣的(說「幾乎」,是因為 Google 在回報的「符合項數」上,有著一點點小差異),因此可以推論搜尋引擎有做適當的斷詞處理(將「太平洋溫水游泳池」斷開成「太平洋」、「溫水」、「游泳池」)。
  • 有趣的是,查詢「太平洋溫水游泳池」與「太平洋 AND 溫水 AND 游泳池」、「太平洋 OR 溫水 OR 游泳池」回傳結果都不一樣(尤其是「符合的項數」相差甚多),因此已經弄不清楚 Google 或 Yahoo! 是怎麼看待斷詞後的 query 了...
  • 我和朋友們都覺得,搜尋引擎所回報的「符合項數」,其實已漸漸失去其參考價值。為了「搜尋效率」,Google 和 Yahoo! 都只提供「前 1000 個結果」,然後用比較粗略的計算方式回報「符合的項數」。問題是,我們該「多相信」回報的符合項數呢?有時,我們在螢幕上只能看到寥寥數筆回傳結果,但搜尋引擎回報有數百筆符合資料呢。
  • 最後,關於 Google 的「搜尋建議」,由於很容易出現不雅的「色情相關」建議,有些人已經把它們當作「網路笑話」來看待了。(在查詢中鍵入「不可以」,或者去看看查詢「好自為之」的結果,得到的建議都會讓人相當訝異。)

星期六, 6月 30, 2007

終於出院回家了

經過三個星期的治療,小寶寶終於可以出院了。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在家繼續口服抗生素一週,然後就是定期追蹤與檢查。

想到貓在前幾天 post 的回應裡,提到他自己的經驗是:「照顧生病的親人非常辛苦」。非常同意他的話。

小寶寶住院前幾天,太太幾乎是不眠不休地在旁照顧。每隔四個小時必須服用退燒藥;每隔一小時,護士小姐就會來量一次耳溫,若高燒超過 39 度,就必須塞肛門拴劑來降溫;每隔十二小時與六小時,就要施打一次抗生素。那時候,小寶寶看到護士到床邊,就會不安地大哭,而我們就必須在旁安慰。

更糟的是,前兩週小寶寶每天會便便四到六次,每次都得帶著點滴架去沖洗乾淨;小寶寶的皮膚又嫩,沒多久就紅腫破皮,造成她更大的疼痛,每次換尿布都會哭鬧不休。

其實,生病的人痛苦,在旁照顧的人疲累,連帶家庭也都需要「總動員」。我在旁邊幫忙照顧打點,而有事離開時,還經常得麻煩三姊或媽媽來幫忙。另外,我和太太都住醫院,那小傢伙怎麼辦呢?只好託付給外公外婆帶,然後由幾位阿姨抽空去陪她玩。

坦白說,雖然可以理解泌尿道發炎的可能原因,我和太太依然不了解為什麼病情會如此嚴重。或許,人生無常,世間事能了解的本就不多。貓或許會說,這應該與基因脫不了干係;而因果論者或許會說,這可以追溯到前世因果呢。

生病了,才會了解健康的重要。多日沒有能夠躺在家中的床上睡覺,頗覺得:能夠在家裡舒服地睡覺,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不論如何,寶寶出院總是件令人高興的事。很感謝這段期間親朋好友的關懷。

星期一, 6月 25, 2007

病情終於穩定

在上週的「排出性膀胱尿道攝影」後,醫師說,小寶寶並沒有尿路回流的問題。

既然推翻了先前最可能的猜測,醫師也只能說,小寶寶的腎臟發炎,是經由「血液型」的感染途徑,大腸桿菌是從腸胃黏膜穿過腸壁侵入腎臟,因而造成發炎。

如果發現有(通常是先天性的)尿路回流,病童接下來就得進行為期數年的抗生素治療。沒有發現回流現象,對於我們或小寶寶都是不錯的消息。

於是,雖然還是得繼續住院施用抗生素一週,但我們總算放下忐忑不安的心。接下來,就是期盼小寶寶的腎臟能夠儘量修復,不要受到太大的傷害。

當然也還有些令人不解之處。例如,先前抽血後也有做細菌培養,在血液中並沒有發現大腸桿菌(尿液與糞便中則都有發現)。醫師說,或許是剛好抽到乾淨的血液吧。

在工作方面,還好做 Post Doctor 相當有彈性,能夠讓自己請長假來幫忙照顧小寶寶。但由於不希望這兩週所造成的工作延遲,會對他人的進度造成太大的影響,因此我這幾天來都把筆記型電腦帶到醫院,並儘量抽出時間來寫程式。

在這種時候,就會覺得 Notebook PC 實在是很好用的。

星期五, 6月 22, 2007

從「文件的後分類」談起

約從三個月前,項老師在實驗室會議裡,就多次提到「文件檢索後分類」的重要性。

對任意的使用者查詢字串 q,系統可以計算出一個符合 q 的文件集合 R(q)。對我來說,「檢索後分類」 (post-query classification) 指的是,對 R(q) 進行分類,並將分類的結果呈現給使用者,讓使用者決定接下來要做什麼動作。

這麼簡單的想法,講起來還真的沒什麼(至少我在多年前的博士論文就提過啦)。不過,據說對「圖書資訊學」來說,這個觀念還頗新奇呢。

項老師說,他覺得「檢索後分類」和「傳統的檢索」是很不一樣的。他說,傳統的檢索,目的是「找一篇或幾篇文件」,但「檢索後分類」卻可以讓使用者「看到」文件集合的特性,因此「檢索後分類」的背後,應該還有著更深層的哲學基礎。

是啊,我也認為「檢索後分類」的背後,還有很多值得細細思考之處。例如,我覺得有一種看法就頗值得想想,那就是從「資料採礦」(Data Mining) 的角度,將這些後分類視為「mining for document patterns」。

只是,「文件檢索」和「資料採礦」,在本質上終究還是有著頗大的差異。我想,若能細細品味、思考其間的關係與異同,應該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吧。

星期三, 6月 20, 2007

病情應已取得控制

小寶寶生病,實在沒有什麼心情寫文章,因此拖了好幾天沒有更新 Blog 內容。

算算小寶寶住院也已經有 12 天了。前天下午做「電腦斷層 CT 掃瞄」,醫師帶我和太太去看掃瞄的結果:右腎上方確實有問題,但左腎也有腫大、發炎的情況。

醫師說,這是「他遇到第二嚴重的 case,最嚴重的那個病例腎臟發膿,馬上就送進外科手術房了」。他還說,這麼嚴重的發炎,大概得施用注射型抗生素三、四個星期。

換句話說,我們還得陪小寶寶住院許多時日。

聽到醫師如此解說,我們自然頗為擔心,心情當然也開朗不起來。

還好,這幾天小寶寶的精神狀況都很好,而昨天高燒情況也似乎有了改善。因此今天就停用退燒藥,觀察一天(當然,還是得繼續打點滴、施用抗生素)。如果高燒不再出現,接下來就要進行「排出性膀胱尿道攝影」,檢查是否有「尿路逆流」的狀況。

接下來呢?

又是一堆令人擔心的未知情況。醫師說,現在討論都還太早。除了必須不間斷地使用抗生素外,必須等到回流檢測的結果出來後,才能確定下一步該做些什麼。

你相信超自然的力量嗎?如果對小寶寶的病情有幫助,我願意相信。

我也相信,小寶寶一定會康復的。

星期六, 6月 16, 2007

仍然提心吊膽

小寶寶住院已經超過一個星期了,但今天清晨依然有高燒(超過 39 度)的現象。

昨天照過「腎臟核子掃瞄」,結果右腎的上方約有 1/3 並沒有顯像(沒有「工作」的意思)。更令人困擾的是,已經施打(確定有效的)抗生素這麼多天,卻依然有高燒的現象,似乎表示病情還未取得令人滿意的控制。

於是,醫師建議做「斷層掃瞄」來取得更詳細的資料,據以判斷腎臟的受損狀況。

無心寫 Blog,甚至不太知道自己究竟在記錄些什麼。總之,心情七上八下,仍然提心吊膽。

希望明天清晨不會再有高燒的現象。

星期三, 6月 13, 2007

小寶寶入院記

看到小寶寶因扎針抽血、掛點滴而掙扎哭喊,眼眶裡盡是不捨。

上週一起,小寶寶就開始發燒,且經常會高達 39 度以上。看過小兒科之後,初步懷疑是「玫瑰疹」,應該三五天後就可以康復。但是幾天過去,高燒依舊,也沒有看見疹子,因此醫生認為必須做血液與尿液檢查。

血液檢查的結果,白血球指數竟然有 30,000 個,發炎指數也高達 33。(醫生說,這種情況一年難得看見一次,十年也僅碰見一、兩例。)

發炎太嚴重了,醫生說。必須馬上住院治療。

於是,上週五就由急診轉入住院病房,抽血打點滴、驗尿驗糞培養細菌,幾天後確認是泌尿道感染。

於是,這幾天都在醫院中,手忙腳亂、提心吊膽、心情七上八下地度過。既不明瞭為何在「應該很小心照顧」之下會引發如此嚴重的發炎,心疼寶寶這幾天在高燒起落間所承受的苦痛,更憂心寶寶身體會受到難以康復的損傷。

「別人問我應不應該生小孩的問題時,我不會教他們怎麼做。我只是簡單地說:『沒有別的經驗比得上生兒育女』。就這麼簡單,這件事沒有別的可以取代。朋友不行,愛人也不行。如果你要對另一個人負起完全的責任,學著如何去給予最深的愛與關懷,那你就應該生小孩。」

我問,那麼你會願意再來一遍嘍?

「我願意再來一遍嗎?」墨瑞驚訝地看著我:「米奇,我說什麼也不會放棄這個人生經驗。即使是... 即使是你得付出一項很高的代價。」

因為你總有一天得離開他們。

「因為我很快就要離開他們。」

墨瑞嘴唇緊閉,闔上眼睛。我看到他臉頰滴下第一顆眼淚。


雖然醫生們認為病情應該已經有相當程度的進步,但昨天傍晚小寶寶還曾一度高燒到 40.9 度。曾為父母的人必然知道,那種煎熬的心情多麼令人難受。

衷心期盼、祝福小寶寶早日康復。

星期六, 6月 09, 2007

《最後 14 堂星期二的課》:佳言一

最近忙壞了,沒有時間整理心得。沒辦法,就先用「書本上的內容」來將就一下吧。

感覺起來,《最後 14 堂星期二的課》就是向讀者強調美好的人生,不應該跟隨著「錯誤的時代文化」走。以下先記錄一些我覺得還不錯的書中佳言:
「如實接受你做得到的事、和你做不到的事。」

「過去就是過去。接受它,不否認也不揚棄。」

「學著寬恕自己、寬恕別人。」

「與人為善,永不嫌遲。」

「我決定我要好好活著,至少要嘗試著好好兒活。照我想要的方式,帶著尊嚴、帶著勇氣、帶著幽默、帶著冷靜。」

「有時候我早上醒來會哭個不停,為自己而傷心。有些早上我則是既憤怒又不甘。但這種情況不會很久,我會起身,說『我要活下去。』」

「好吧,我就當你的教練,那你就是我的選手。我現在太老了,你可以代我迎向生命中許多美好的挑戰。」

「我沒有什麼託詞可以卸責。除了現在大家都有的那個理由:我太忙了。我的日子填得滿滿地,但我大半時間仍然覺得不滿足。我已經在生活中迷失自我。--- 我到底怎麼了?

「你有沒有找到一個可以分享心事的人?你對自己問心無愧嗎?你有沒有努力做個最好的人?」

「我們的文化讓人們無法自知自適。我們教的東西不對。而你得要十分堅強,才有辦法拒絕這錯誤的文化,才能自己找到出路,創造自己的文化。這點多數人都辦不到,他們比我更不快樂,雖然我現在是這副德行。」

星期二, 6月 05, 2007

寂寞的四歲半

小傢伙近來常黏著我,略帶抱怨地說:都沒有人陪我玩。

最近工作上的事情多,忙碌到脾氣有些焦躁。而自己也怪,寫程式的效率,經常在家比在實驗室還要來得高。這直接導致一個結果,就是自己陪小傢伙玩的時間減少,或者顯得分心或焦慮。

幾年前我曾杞人憂天地說,現在的小孩都很早熟,也許只能「可愛」到五、六歲。想想時光過得也真快,小傢伙已經快要五歲了。對於許多事情,她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們只能儘量幫助她,改掉不好的個性或舉止。

拒絕小傢伙的要求,有時會令自己覺得慚愧;但接受她的請求,卻讓自己更難處理掉那些「似乎已經排到數個月後」的各種工作項目。既然工作永遠做不完,我是不是該騰出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小朋友一同成長?

這真是兩難的人生問題啊。

星期六, 6月 02, 2007

重新學習、從頭學起

不知道自己從前是怎麼求學的,竟然還能「頗順利」地畢業。

怎麼會問這樣的蠢問題?(註:使用「蠢」這個字的靈感,是來自珍珠圓的一則笑話

因為我最近發現,自己從前可說「根本就不知道在學些什麼、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有效地學習」。

接觸粗淺的機率與統計,至少也有二十年了吧?但是,自己從來就沒有真的吸收、了解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什麼是隨機變數」、或者「隨機變數的定義是什麼」。

直到半年前重新複習隨機過程(Stochastic Process,或譯為隨機程序)的一些內容,自己才似乎「比較知道該怎麼讀書」;直到最近因為寫一篇論文,其中有用到「簡單隨機抽樣」的統計技術,強迫自己「盡量從頭說起」公式的推導過程,才豁然發覺:原來機率模型、隨機變數的概念如此簡單、如此直觀。

課本裡,對隨機變數的定義講得很清楚,實例也不少。那麼,自己從前到底在讀些什麼?到底是怎麼回事,自己竟然能夠讓在不懂基本的定義下,卻還能修課,甚至可以順利地通過考試?

難道,這就是一般所謂的「聰明」?聰明到能夠舉一反三、聰明到能夠不需定義,就可以僅憑著隱隱的感覺與直觀,去修課考試。

只是,就算自己真有著這麼點「小聰明」,也是把這種天賦錯用地方了。對於許多理論的東西(尤其當牽涉到數學的時候),不了解定義、不明白定義背後的直觀,對於學習幾乎必然會導致「事倍功半」的結果。

在孔老夫子已能不惑的年紀,才驀然發現自己讀書求學的方式不對,想來總是令人不勝欷噓。雖然明知道實現的可能性不高,但我依然希望,自己能夠有機會「重新學習、從頭學起」。

星期三, 5月 30, 2007

工作雜記:2007/05

發覺自己在工作上,若找不到比較大的目標,很容易因失去方向感而倦怠。

從記事本中,可以看到這個月主要的工作事項。嗯... 自己在 5/16 就把論文初稿交給項老師了。少了這麼大的一個工作項目,難怪這兩個星期都覺得有些茫然。
生命似乎充滿了矛盾。物質匱乏時,以為豐衣足食就是幸福美滿;衣食無缺,卻又發現日子無聊難耐。貧困的生命積極進取,富足的生活慵懶無助,存在到底為了什麼?
--- 摘自《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

但其實日子過得匆忙,每天都有許多「必要的雜事」得做。

其中比較重要、有一些時間緊迫性的工作項目,就是利用先前開發的 THDL Prototype System,把圖書館特藏組的一些需求實作出來。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因為項老師發現,特藏組的系統外包給廠商後,最後通通都「很難使用」。

而我因為論文剛寫完,心情正好,就「相當有效率」地在兩三天內,就把最基本的檢索需求用 THDL Prototype 給弄出來了。

於是,接下來就有更多的事情可做:因為圖書館所給的 metadata 有著許多錯誤(這是現實中很重要的定律:人工處理必會有錯),因此我就必須找機會向辛苦的編目人員解釋,她們可以怎樣運用資訊處理技術,改善現有的流程與產出物的品質(通常這些流程會因為「太細節」而被大官們所忽略,但其實沒有這些細節,就很難得到好品質的產品)

有人曾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麼公家機關的許多系統,外包出去之後,一開始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但最後做出來的東西就是「不能用」、「不堪用」、「不好用」?

大哉問。撇開政治因素不談(公家機關想當然政治優先,自古皆然),我覺得這個問題彰顯出落實軟體工程的許多困難。

遇到困難,其實也正彰顯這個問題的重要。雖然這個問題遠超過我目前所知所能,但與其束手無策、甚至相互推卸責任,不如深切思考問題的本質(包含問題的抽象本質與實務考量) ,並且實際動手去做(邊學邊做、同時也邊做邊學),不是嗎?

星期六, 5月 26, 2007

為什麼我還頗喜歡 PHP5

為什麼我近來頗喜歡用 PHP5 來寫些「不大不小」的程式?

我猜想,最主要的理由,應該是 PHP5 體積不胖、夠簡單、也夠便利。此外,自己目前所寫的程式與系統,利用現成元件與資料庫來開發後,通常也不算太複雜。

為了防止世界被破壞、為了守護世界的和平,我們不得不將各種應用程式的變異性考慮在內 --- 我們在實務上需要有一套通用的程式開發環境。

就個人的喜好,我比較欣賞「小而美、便利性好、實用性強、且各類延伸環境支援度高」的程式語言與開發工具。雖然從程式語言的角度來說,PHP5 並不算很美;但從理論與實務兼顧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它是一個相當好的工具,頗適合被用來快速開發一般的網頁應用程式。

有人說,PHP 不是相當「髒亂」的程式語言嗎,為什麼我不選用 Java、C#、或者像是 Python、Ruby 之類的語言?但我認為,PHP5 其實也支援了物件導向的語法,寫程式會弄到「髒亂」的地步,通常是程式設計者自己的訓練不夠、習慣不好、經驗不足,似乎不應該把責任推到程式語言的頭上。

這幾年來,主流的程式開發,使用的工具應該是 Java 與 .NET framework (新近的 Python 或 Ruby 或許也能算上「半個主流」),但 PHP 的使用者似乎也不少。跟隨「主流」有個優點,就是「使用者多,就比較能夠吸引目光,取得較多資源」。而大家都這麼選擇,通常也暗示「若跟著這樣做,相對的風險並不會太高」。

另外,現代的電腦運算能力強,而一般常見的 Web Applications 通常並不需要太多的數學計算(什麼叫做龐大的數學運算?嗯... 算 Ackermann's function 的值應該就算吧 :p)。一般說來,繁瑣的中文編碼的轉換、網頁內容的編排、人員帳號的控管、資料庫內容的讀寫(通常是字串的處理,而非數值的運算),就會佔去大半設計與開發時間。

當然,還是有許多工作,需要用到龐大的運算能力。遇到這種狀況,通常的解決方式是,先把耗時的運算結果先存起來,當使用者發出 request 時,就用「查表」的方式來減少所需的即時運算。

這樣,若不是想把 scale 弄到「非常大」,就應該能解決大半的實務問題了。至於「理想中的程式語言,應該有什麼樣貌」這類問題,就留給理論學者去爭辯囉。

星期二, 5月 22, 2007

摘錄:關於寫作的一些要領

這是路易斯 (Clive Staples Lewis,「納尼亞傳奇」的作者) 關於寫作的建議。
--- 內容取自:「父親給孩子成就一生的 100 封信」(The Father Drives The Life For The Child 100 Letters)。
  • 語言必須簡潔有力,能夠清晰地表達文章的主旨。千萬不要讓自己的句子寫出來之後走樣,甚至讓別人誤解。

  • 寧願用直接而淺白的語句來表達,放棄使用冗長而模糊的詞藻。儘量遵守規則,但不必墨守成規。

  • 如果有具體的詞語可以使用,就不要用那些抽象的詞句。例如你要表達「很多人死了」,最好不要寫成「玫瑰紛紛凋謝」。

  • 在文章當中,如果你要描述對一種事物的感覺,一定要細緻具體。你希望讀者產生怎樣的感覺,不要只用形容詞就完事了。

    比如說,你說一樣東西很可怕,你要多加描述,使讀者也產生「害怕」的感覺;你要表達高興的事情,不要只是說「很高興」、「很喜悅」。任何可怕的、美好的、醜惡的、優美的事情,如果只是一筆帶過,怎麼能使讀者感同身受呢?

  • 用詞不要過於誇張。比如說,該用「很」、「非常」這類詞彙的時候,就不要使用「無與倫比」、「不可思議」。不然,等到真正該誇大的時候,你就不知道要用什麼詞彙來描述了。
我覺得 Lewis 的建議相當中肯平實。問題是... 說來容易做來難啊。這些建議看起來沒什麼,但實際上要切實做到,沒有經常練習或深厚的寫作功力,恐怕都不易達成呢。

星期四, 5月 17, 2007

十分之一的網站很危險?

在中文 CNET 網站上看到一則新聞:「Google:十分之一的網站很危險」。

新聞的內容說,Google 對 450 萬個網站做了深入分析,發現其中每十個網站就有一個可能順便把木馬程式病毒成功下載 (drive-by-download) 到訪客的電腦裡。

我對這個比例感到好奇與不解。對於「網站」或「網頁」而言, 10% 都算是相當大的比例耶。因此多花了些時間,找到 CNET 的英文網頁,以及那篇 Google 的報告 The Ghost in the Browser: Analysis of Web-based Malware

翻譯的人並沒有錯,英文網頁上也是這麼寫:Google: 10 percent of sites are dangerous。網頁下的讀者意見,有的是建議使用者改用 Mac,有的是批評 Google 只說不做,任憑這些網頁為非作歹。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今天早上「很難得」地看過 Google 的這篇論文,然後...

然後,發現新聞的報導是錯的。

不是「10% 的網站裡有『有害連結』(在此不用『惡意連結』這個詞,是因為網站可能非惡意,但卻含有這些連結)」,而是「數十億個 (several billions) 網頁 URLs 中,經 heuristically 篩選後的 450 萬個 URLs 中,約 10% 含有這類連結」。

只是,若只是看論文的某個段落,還真的頗容易被誤導:
... we have conducted in-depth analysis of about 4.5 million URLs and found 450,000 URLs that were engaging in drive-by-downloads. ... That means that about about(原文似乎是因為筆誤,多寫了一次 about) 10% of the URLs we analyzed were malicious ...

要算出「有多少比例的 URLs 內含有害連結」(論文中沒有提到有多少比例的「網站」內含有害連結),必須回溯到論文第二頁的一段文字:

We analyzed the content of several billion URLs and executed an in-depth analysis of approximately 4.5 million URLs. From that set, we found about 45,000 URLs that were successfully launching drive-by-downloads of malware binaries ...


看吧,45 萬(確認有害的 URLs)除以幾十億(Google 索引到的 URLs),其實比例還不到 0.05% 呢!(當然啦,沒被篩選出來的 URLs 也有可能內含有害連結,所以真實比例有可能會高上許多。)

所以啊,網路新聞還真的很容易誤導大眾呢。令我好奇的是,Google 怎麼沒有(在第一時間)出面澄清呢?這麼龐大的公司,還標榜不會「do evil」,卻任由大眾莫名其妙地散佈不實謠言(或甚至被資安業者加油添醋後造成心理上的恐慌),實在也說不過去吧?

星期三, 5月 16, 2007

工作與生活:2007/05

看到廖在 MSN 上寫著「老公加班無窮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最近許多朋友的生活品質,似乎都被「工作」給攪壞了。MPH 工作超級忙碌(看看他的這份 Blog:「這三個月打字最多的一天按了兩萬九千多鍵,平均約一萬多鍵,滑鼠移動都在一兩百公尺上下,至於滑鼠大概都點了數千下」。每天耶,真是驚人),最近大概也經常加班到夜半。因此,廖會有些抱怨,想想也是很自然的。

另外,貓的工作也似乎從「瘋狂的四月」變成「長時間工作的麥當勞工讀生」;珍珠圓在工作上許多朋友的離去,讓她難過到也想「跳船」。看來,還是當老師的 jlchang 和阿尼,在工作上比較穩定自在些。

是整體經濟環境惡化的影響嗎?在激烈的商場競爭下,公司賺錢越來越不容易,連帶使得員工也不得不承受更大的壓力,被迫以更多的勞力「至少在表面上」顯示自己已經盡了心力。只是,長久下來,這會惡化生活品質的。但是,賺錢來提高生活品質,不是原本「工作」所承諾給予的嗎?

真是複雜又弔詭的現象。

我自己呢?論文初稿在有些「虎頭蛇尾」的狀況下,算是完成(交給項老師)了。工作上的待辦事項雖然不少,但排排優先順序,也還算不上有太大的壓力。但是,怎麼這幾天一直有「快要虛脫」的感覺啊。難道這是「一陣忙亂」之後的正常現象嗎?(這兩個星期忙到沒什麼時間陪小朋友玩。)

基本上,回鍋作 Post Doctor 的工作,有部分原因也是想讓自己能夠多騰出時間,做些自己比較感興趣的事,並陪伴小朋友一同成長。只是,現實生活中,即使自己想「從忙碌的工作中掙扎、探索出悠閒的機會」,也總是「說來容易做來難」呢。

星期五, 5月 11, 2007

忙裡偷閒

待辦事項越來越多,有時脾氣也變得焦躁不安。

覺得應該掙扎出一些時間帶小傢伙出外走走。就是這樣,昨天出發前往淡水。非假日的捷運站外,顯得相當空曠。而即使在五月的豔陽下,小朋友仍然顯得相當興奮。


大人們可以慵懶地閒坐,欣賞河岸的景觀。小朋友呢?最簡單的吹泡泡遊戲,就能讓她全神專注、玩得興高采烈。


欣賞小朋友的天真模樣,心裡的感覺很滿足。
      

不必等升官發財、也不必等功成名就。在忙碌的生活中偷閒,有時更能讓自己感到該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星期二, 5月 08, 2007

自言自語

最近工作得有些莫名其妙。

工作些什麼呢?雖然有許多是屬於「寫寫程式」之類的系統開發工作,但其實自己心裡有數:最傷神的還是寫論文這件事。寫程式通常看得出進度或成果,但寫論文... 唉,一言難盡啊。

說「工作得莫名其妙」,是因為實在想不出什麼好理由或好藉口,能夠強而有力地說服自己:「花這些時間與精力是很自然、甚至是必要且值得」的。

文章是用中文寫的、實驗是學弟去年就做的、主要的材料也都來自那位學弟去年的碩士論文。那麼,為什麼我已經耗上兩個多月,卻連「初稿」都尚未完成?(更糟的是,寫到快沒力了,就有些想偷懶,但這樣論文後半可能就會顯得有些「虎頭蛇尾」的味道。)

我覺得,自己在寫論文這件事情上,應該還算是認真且盡力。那麼,除了「寫篇像樣的論文,本來就不是件容易事」與「自己寫作表達能力不佳」之外,我還能有什麼理由或藉口呢?

難道... 難道,另一個原因,竟然是「年紀稍大,導致生產力下降」?

星期五, 5月 04, 2007

Joel 的「抽象滲漏法則」

對「約耳談軟體」(Joel on Software) 的這篇文章頗有共鳴。

「抽象」(abstraction) 是系統化增加生產力的有力工具,因為它可以將許多複雜的東西,隱藏在一組簡單的概念或動作之下。它讓開發人員能夠經由這組簡單的概念思考,運用這組簡單的動作寫程式,因而簡化了系統開發的複雜度。

有意思的是, Joel 說「所有重大的抽象機制在某種程式上都是有漏洞的」,並舉了許多實例來說明。

我看到這句話的第一個感覺像遭到小小的電擊。喔,對啦,他說出了我心底對軟體開發「為什麼總覺得某些地方怪怪地」的一個重要原因,他也用這個「抽象滲漏法則」(The Law of Leaky Abstractions) 說明為什麼「漂亮的理論模型」在實務中不見得可以幫上我們太多忙。

因為... 如果實際上的系統頗複雜或頗新穎(因此,很少實際的他人經驗可以借鑑),在套用這個模型之前,我們必須弄懂那個抽象模型的原理、以及它所隱藏的東西。否則,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就很可能被卡住,然後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

不是嗎?即使先進的程式語言都提供了各式套件來處理 unicode 或各類文字編碼的問題,但實務上每隔一陣子就會看見有人卡在「中文轉碼」的問題上。即使自認為已經對中文轉碼頗有經驗,碰到問題時(例如,先前在「又遇編碼問題」的狀況)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好的解決方式。

所以,Joel 說「這一切都似非而是地表示,即使我們擁有愈來愈高階的程式設計工具,抽象化也做得愈來愈好,要成為一個純熟的程式師卻是愈來愈難了」。

真是令人感傷。

星期二, 5月 01, 2007

8-puzzle

解 8-puzzle 是一個古老的益智問題。

年少時對解這類「益智問題」,總有著那麼些興趣。學生時期,在人工智能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的課程裡,教授們介紹 searching methods 時,有時也可以看到這個問題。可惜的是,或許是因為當時的課程內容太豐富,反倒沒有機會真的將這個程式寫出來玩玩。


這一陣子想整理一些從前感興趣的小程式,偶然間就想起 8-puzzle(或者更大盤面的「15-puzzle」)來。於是,花了些時間用 PHP5 把它實作出來。

演算法是採用 IDA* (Iterative Deepening A*),因此理論上求得的應該是最佳解(什麼時候不是最佳解?就是我程式寫錯的時候啦)。上圖左方的盤面,程式花了 22 步才走到右方的目的地。

星期五, 4月 27, 2007

工作雜記:2007/04

最近工作上的「待辦事項」增加了。

做的事情還是一樣:「寫論文」與「開發、修改、除錯、維護 THDL 檢索系統」。只是,由於自己寫論文的速度太慢、項老師希望系統能夠稍作修改來讓別人使用、再加上詩沛的善意提醒(提供「最新版本」的 metadata 檔、回報系統的臭蟲 bugs、以及使用介面的建議),因此必須撰寫或除錯的程式就增加了。換句話說,現在手頭「同時」有著許多小工作等待完成。

說來也是奇怪,自己在「寫論文」 -- 還是用中文寫的喔 -- 這件事情上,怎麼如此沒有工作效率啊?

上個月在「疲倦?茫然?」中,曾提到自己為了瞭解「簡單隨機抽樣」與「信賴區間」的概念,花了約兩個星期的時間。

不過呢,當我把「介紹什麼是信賴區間」的內容寫好之後,過幾天卻發現自己仍然因觀念不清而在推導的過程中有著瑕疵。

於是,又花了許多時間,大幅修改了原先的內容,然後請太太撥一點時間幫我看看,是不是還有重大或明顯的錯誤。

「之前不是就寫好了嗎?」太太問道。

喔,因為後來發現一些觀念與符號上的錯誤,所以... 就重寫這個部分了。看過之後,她似乎也同意我原先的寫法是有問題的。但... 為什麼之前沒有發現呢?

或許,之前沒有發現,是因為「答案是正確的」吧。太太知道「最初的條件」(實務上如何運用)與「最終的答案」(就是列在統計教科書上的公式)是什麼。因為先前的推導過程,也是我「很努力地勉強整理」出來的,所以若沒有仔細看,是不容易發現其中失誤的。

太太略帶佩服地(不要太認真:這只是我為了讓自己快樂些,拿來吹捧自己的用詞)說,我怎麼像是在寫教科書啊?我說,我也不知道寫論文與寫教科書有什麼差異呢。自己手頭至少有五本提到統計抽樣的教科書,卻沒有一本能夠讓我「看了之後真的有懂」(或許是因為自己資質太差吧)。所以嘛,很希望自己能夠從頭推導一遍。

我甚至不曉得這段內容會不會在最後投稿的內容中,因頁面限制而決定將它簡略掉。只是,自己弄不清楚一些基本觀念,卻大言不慚地引用「大家習以為常的公式」,總會讓我在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內覺得不甚舒服。

例如,我的博士論文就有運用到「信賴區間」的概念。但我敢說,自己當初並不了解「信賴區間」是什麼(腦子裡響起另一股聲音:喂喂喂,你怎麼啦?不怎麼了解,當然還是可以生產論文啊)

這回,我還是可以直接引用教科書上的公式(這可是標準教科書的內容耶,看不懂也敢來審閱論文?)。但我希望、也試著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強迫自己去推導、明瞭「實務上的抽樣」是怎麼與「理論上的機率」相結合的。

就是這樣。

僅僅這樣,就可以吃掉我數週的時間。

星期四, 4月 26, 2007

《最後 14 堂星期二的課》

我的眼眶有些濕潤,甚至得輕輕用紙巾拭去眼角的淚水。

這是一本讀來不甚費力、字裡行間卻能動人心弦的書:《最後 14 堂星期二的課》。博客來這樣介紹它的內容:
  本書作者,米奇,曾經是老師眼中的希望。大學畢業後,他進入社會,載浮載沈,曾有的理想逐漸幻滅,人生的課題日益龐大難以面對。十六年後,他偶然與大學時代的恩師重逢,而這時他的老師只剩下最後幾個月可活。於是,他又上了十四堂他老師的課 ……

  米奇每個星期二到老師家探望他。這位老師,墨瑞.史瓦茲 (Morrie Schwartz),面對著死亡一步步接近,誠實看見自己在死亡面前的恐懼與脆弱,承認自己對人世的眷戀不捨,但他掙脫這些情緒,展現出洞澈人生之後的清明與安靜,並且帶著幽默感。

  墨瑞不僅自己勇敢面對死亡,窮究死亡的多重意義,更藉著與學生米奇的談話,一點一點讓米奇因為世故而僵硬的心逐漸柔軟,讓他重新看待生命。

  作者在夢想褪色、視野變窄、情感變得僵硬的時刻,有機會聆聽昔日恩師的教誨。讀到這本書的人,也彷彿跟著旁聽了這堂叫做「什麼是人生」的課,汲取了其中的智慧與溫暖。這是個會發光發熱的故事,讀後會讓你一輩子難忘。

我必須承認,自己在閱讀時,幾度眼眶濕潤。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遇到這類真誠的人性表白,總會顯得如此脆弱。不過,這樣也好,它表示我並不是個機器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真實人類。

或者,講得文謅謅些,是真實的故事被作者以生動的文筆與穿插的劇情,真誠且直接地穿透我的心房。我因此而動容。

會想起這本書,是因為幾天前經過誠品,看到它陳列在展示區內。想想這本書當初好像也是貓推薦的,印象中自己看過後也曾頗有感觸。只是,回想起來,隱藏在書本字裡行間的人生哲理,卻似乎早已忘卻。於是,回家後把這本書從櫃子裡尋了出來,這幾天早晨在咖啡館裡重新咀嚼回味。

自己現在的心境,頗能感受墨瑞 (Morrie) 一些話語的內涵。我想,這回看完後,應該將書中自己覺得有益的箴言與建議寫下來,在日常生活中細細品味與實踐。

什麼是人生?不要被世俗的文化所欺騙。如果最後我們終於知道,我們只是自然的一部份,而可以安然接受死亡,那麼我們就可以做到那件最大的難事:安然接受生命。
 

星期一, 4月 23, 2007

檢索的「採莓模式圖」

上個月曾經記錄了一些自己看「資訊架構學」的感想

前幾天詩沛到實驗室,說她也想看看這本書的內容(但是... 她也說沒有足夠的時間好好地閱讀)。我向她簡單地說了點想法,順便請她把書上的「採莓模式圖」掃瞄(或照相)下來寄給我。

後來,詩沛確實把照相的圖檔寄給我了,但我覺得這個圖檔的品質不甚理想,不如自己重畫。於是,早上騰出一段時間,把這個模式圖重繪一次。在過程中,也順便想一想檢索流程中,自己可能忽視的部分。


在思考「使用者」與「資訊檢索」的交互運作時,多數人應該都會注意到類似的流程。問題是,這些流程之間的變化相當複雜,何時會走哪一條路線也很難加以明確定義。於是,雖然大致上知道使用者在資訊系統中怎樣「移動」來檢索資料,卻很難將這些模型很「漂亮地」延伸到實務面的應用上。

我覺得,要從「廣度」的層面來大幅精進檢索的成效,應該要思考每條路線的內在意涵、應該要經過更深厚的使用者習慣分析,才能夠有所突破。在缺乏這些資源的情況下,或許專注些、從個別的路線來「改善」,會是比較務實的做法。

星期三, 4月 18, 2007

謝謝老天爺

經常因小朋友的天真而感動莫名。

昨晚,我略帶感嘆地說:「時間過得好快啊,明天就是星期三了。」

小傢伙聽見了,很高興地大叫:「謝謝老天爺!這樣把巴就可以陪我玩了。耶~」

我問她:「為什麼這樣爸爸就可以陪妳玩?」

她說,「因為這樣很快就可以週末啦,謝謝老天爺!」

肇因於被重視、被需要所延伸而來的存在感、想要讓她健康地生活成長的責任感、以及自認為應該做得更好的愧疚感(因工作上的生產效率差,最近經常在家趕一點工,因而疏忽了關懷與照顧),剎那間錯綜複雜地襲上心頭。

謝謝老天爺!只有天真的小朋友,才能這句話由「慶幸」轉回「發自內心的感謝」。

星期一, 4月 16, 2007

初生之犢不畏虎?

勇敢(有勇氣)與無知魯莽,經常只是一線之隔,難辨是非。

突然對「初生之犢不畏虎」這個成語感到好奇:它是說小牛有勇氣,還是表示小牛無知?

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是說「剛出生的小牛不懼怕老虎。比喻閱歷不深的年輕人敢說敢做,無所畏懼。」我從前也習以為然地認為,它是在正面稱讚年輕人有勇氣面對未知。

但最近試著講故事給小傢伙聽,講著講著卻漸漸覺得,許多童書對成語或故事的解說頗為牽強。小牛不怕老虎,應該是因為牠沒有見識過老虎的可怕。但是,牠會因為不怕老虎,而跟老虎持續拼鬥、無所畏懼嗎?很難想像。

或許,這個成語的解釋,應該是「比喻閱歷不深的年輕人敢說敢做,無知莽撞,有勇無謀」呢。

也或許,這個成語其實是「陽褒陰貶」,表面上是稱讚年輕人無所畏懼,底子裡卻是諷刺他們有勇無謀?

也或許,這個成語適當的使用時機,是在事後(心平氣和、不帶褒貶地)描述年輕的特質:衝撞有活力、卻略嫌魯莽。

越想越不明白。嗯,自己似乎想太多了... :)

勇氣,並不是不帶有畏懼。它應該是:持續面對並克服恐懼的行動。
 

星期六, 4月 14, 2007

產生迷宮的另一種方法

約一年多以前,曾寫了些關於「如何產生迷宮」的 Blogs。

前些時日,在書店亂逛,無意間看到一本關於資料結構與演算法的書,裡頭提到利用 Set Union 來產生迷宮的方法(Weiss: Data Structures and Algorithm Analysis in C++, 3rd edition, pp.331-334)

這個方法的概念很簡單:
  1. 首先,將地圖中的每個單位 (cell) 視為個別的小集合,然後將這些集合的 collection 稱為 C。

  2. 隨意從 C 裡抽出兩個集合 x, y。若這兩個集合「打掉一面牆」之後可以連通,那麼就將這兩個集合聯集 (union) 成集合 z,並將 z 放入 C 中。

  3. 反覆執行步驟二,直到最後 C 只含有一個集合為止。

我覺得這個演算法很漂亮。

春假期間騰出一些時間,用 PHP5 把它實作出來。(為了避免無效率地從 C 中挑選元素,我先將所有「可被打破的牆」排序並打亂後,逐一檢視每一面牆「若被打掉後,是否相當於將 C 裡的兩個元素作聯集的動作」。)


產生的迷宮「效果」如何?我覺得還算不錯。它似乎比「稍微有些曲折的迷宮」的結果來得有變化,但並沒有「更為曲折的迷宮」所產生的迷宮那麼蜿蜒。

星期四, 4月 12, 2007

又見對資料處理的苦笑

昨天在實驗室碰到 Hsu,他笑著向我吐苦水。

怎麼回事呢?原來,他幫項老師做計畫(寫程式),詩沛請他幫忙處理一些古籍 metadata 與文件之間的對應。然後... 他也碰上一大堆「不該有」的問題,隨便列舉幾個:
  • 原先以為文件都是 Unicode Little Endian 編碼,處理後才發現有的文件依然是 Big5 編碼。

  • Metadata 是用 Excel 編寫的。如果從外部呼叫 Excel 的Automation 元件,每個欄位的長度不能超過某個值(他有說一個數字,但我忘了是多少),但剪貼並不會有這樣的問題。於是,他只好先將 Excel 檔的內容匯出,然後再自己剖析 (parse) 輸出的文件。

    類似這樣的 Excel I/O 問題,屹靈(實驗室碩二的學弟)和我都曾經碰到過。只是,解法雖類似(都先從 Excel 匯出檔案),但因為目的不盡相同、使用的程式語言也不太一樣,寫出來的程式(或格式轉換工具)彼此是不能互通的。(永倫也曾碰到反向的問題:產生一份 Excel 可讀的檔案。)

  • 要寫剖析的程式,當然得先知道輸入字串的格式(或語法,syntax)。問題是,有些地方會出現莫名其妙的分斷字元或符號,而這些字元該如何被處理,往往需要重新檢視 Excel 檔的內容,然後以「經驗」再加上一些「Common Sense」來決定該怎麼做(直接捨棄這個字元、還是這個字元前後代表不同的欄位... 等等)。

    這表示,程式得因為這類「不在預期中的小問題」一改再改,程式碼最後可能會變得雜亂或醜陋,而增加日後維護的困難。

哇哈哈,你看,這些問題是不是在一年前我就曾碰到過、抱怨過?「垂直式的開發模式」就是會有這樣的困擾:每個人各自開發一個子系統,獨立解決自己看到的問題,然後... 類似(或甚至是相同)的問題反覆出現,每個人都得「重新發明輪子」來讓自己跑得輕便些。

厲害些的人,遇到這樣的問題,會知道如何去處理(但通常還是會抱怨、嘆氣、或苦笑一番)。實務經驗比較缺乏的學弟妹們,遇到這類「煩人的瑣事」,往往就會被卡住幾個星期、甚至數個月。

所以,會不會覺得很奇怪:處理 THDL 的資料,怎麼會遇到如許多的問題?

我認為,一個複雜系統之所以困難,有很大部分是來自於合作的挑戰,以及對「未來之不可預期與不確定性」的一致期許與規劃。這應該也是軟體工程所看見的問題與挑戰吧(當然,還有「降低成本」的挑戰。「工程」就是要在現實的環境下儘可能地滿足需求)

星期日, 4月 08, 2007

妮基的異想世界

「若人生是一場牌戲,即使無法得知遊戲規則,我們仍得玩下去。」

妮基 (Niki de Saint Phalle, 1930-2002) 是一位著名的素人(沒有經過正式的藝術教育或訓練)藝術家。歷史博物館 在今年的 2/9 - 4/29,以「妮基的異想世界」為題,展出妮基的一些作品、道述她傳奇的一生。

因為出生的時機,正逢經濟大蕭條,妮基從小就不被父母所疼愛,而由爺爺奶奶所撫養。年少的她,甚至曾被父親性侵害,且因牧師不願信任他而學會緘默。年輕時美麗動人,曾擔任模特兒(雜誌封面人物),18 歲就結婚私奔,卻因不堪承受壓力而精神崩潰。直到她遇見丁格利 (Jean Tinguely) 之後,生命從此另闢一片天空。

妮基的 Nana (「女人」之意)系列,展現了豐富的色彩與想像,頗能討人喜歡、並進而引發省思。塔羅公園 (Tarot Garden) 也相當有意思,妮基希望它是寄託夢想與快樂的所在。

在小傢伙昨天(星期六)的課程裡,蘇荷的老師介紹妮基的生平及一些作品。蘇荷很有意思,除了鼓勵家長帶小朋友去參觀展覽,也讓家長旁聽。我對藝術可說是一竅不通,但聽蘇荷的老師用小朋友可接受的方式介紹妮基,竟也聽得趣味盎然(從這裡就知道,我的藝術欣賞能力,大約只有小朋友的程度,哈!)

想說既然蘇荷極力推薦,似乎該帶小傢伙去參觀展覽。於是,趁著天氣還算不錯,下午先徵得小傢伙同意,帶她到歷史博物館走走看看。

參觀的人數眾多,頗出自己意料之外。我自忖,如果不是聽過蘇荷的介紹,我就算心血來潮去參觀,自己恐怕感受不到其中的許多趣味。看來,我自己看不懂,就以為別人也不會欣賞,真的是「以小人之心」來猜度他人的藝術鑑賞或品味能力了。

太太很欣賞妮基的後期作品。不過,紀念品實在太貴了,我實在買不下手。斟酌再三,最後只購買了一本「妮基的異想世界:導覽手冊」(中文書籍的價格,還是比較合理,NT$200)與一片 Nana 圖案的小塑膠磁鐵(這個單價就要 NT$120 呢),以供日後回憶。

星期六, 4月 07, 2007

從 Ankh 的虛擬書櫃談起

Ankh 在 aNobii 為他的實體書籍,建了一個虛擬 (virtual) 的書櫃

不包括中文書,就已經有 597 本書了。雖然好像尚未完成分類的標記,看起來數學和語言學的書籍最多。嗯... 光從這麼粗淺的分類統計,就可以大略得知他的研究興趣(不說是「閱讀喜好」,是因為這些擺上櫃的圖書,幾乎都是很「硬」的教科書)了。

所以,我認為統計應該是很實際,很有意思的一門學問。許多學者重理論而輕應用,稱機率而鄙統計,其實正可彰顯出「理論」與「實際」間的距離。

看別人的書櫃,似乎可以滿足一些偷窺的慾念。一個重點是,自己還認識擁有這個書櫃的實體人。「喔,這本書我也有耶」、「嗯,這本爛書他也有,哈哈」、「啊,竟然有這麼一本有趣的書」之類的想法此起彼落。

此外,由於自己的閱讀速度慢,看到他在許多圖書上標示「已讀完」時,感覺是頗複雜的。「嘿,我應該也不算很混、應該也是也很認真地在閱讀、求學、上進、成長的啊,怎麼幾乎每本書都沒能看完?」

妙的是,自己竟然覺得:在「比較」之中觀看自己的心情(即使是「既羨慕、又嫉妒」的感覺),也是頗有趣的一件事。

坦白說,我個人是很佩服 Ankh 的。他每個星期幾乎都會到台大圖書館借閱書籍(也似乎都至少有瀏覽過那些借閱的書籍),這讓我認為他必然屬於借書的大戶。不知道圖書館會不會善加利用這類資訊來與借閱者溝通,甚至藉以「教育」其他潛在的借閱者?

星期二, 4月 03, 2007

天下雜誌:直昇機父母

從中時電子報上,看到天下雜誌的一篇文章,談到「別當直昇機父母」。

根據該文的說法,「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指的是「過度介入」與「過度焦慮」的父母。他們像極了直升機在上空盤旋,無時無刻守望孩子的一舉一動。

文章說,台灣現在約有六百萬位父母(大多數在一九六一到一九七六年階段出生、解嚴前後接受大學或義務教育),被威權教育訓練為學歷至上的競爭動物,上最好的學校、爭取頂尖工作。由於他們多半只有一兩位小孩,又身處全球化無情競爭、就業市場不確定的環境,因而把「教養小孩」當成「極限運動」(extreme sport),帶著小孩四處補習,就怕輸在起跑點。

講到最後,撰稿者終於提到自己的看法:「直升機父母被困在一種愛的陷阱裡。誤以為愛孩子,就要為孩子掃除一切人生的障礙、幫孩子成功(successful);其實,愛的價值是在幫助孩子找到重要價值(significant value)」。

喔,原來文章開頭寫得落落長,還用數個案例來凸顯問題的嚴重性,現在才說到重點:「一旦堅信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其價值,父母就能學會接受與放下」。

不是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都有自己的自性、都有自己的使命感、都有自己的人生路。或許父母所該做的色,是從旁協助與鼓勵小孩往「成就自我」的方向努力。換個角度說,若父母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小孩的身上,那恐怕就「關心過頭」了。

星期五, 3月 30, 2007

小傢伙的魚版畫

說自己對美勞有所畏懼,其實是有些道理的。

隱約記得,在某次的夢境中,美術課老師出了一道題目要同學們畫。我緊張萬分、腸思枯竭,卻怎樣也畫不出來。夢醒後,對於那種「必須在兩個小時內畫好」的美術課,似乎還心有餘悸。

兩個月前,小傢伙在蘇荷有一堂「魚版畫」的課。起先我很是懷疑,教四歲多的小朋友玩版畫,他(她)們跟得上嗎?會不會都是老師在唱獨腳戲啊?


結果讓我大吃一驚。小朋友們幾乎個個都能做出很棒的作品,而小傢伙的「魚版畫」,看起來也是那麼地有美感(那條大魚張開尖尖的嘴巴,打算吃小魚)。

不得不佩服小朋友的創作力。

星期三, 3月 28, 2007

疲倦?茫然?

有時,理解一個觀念並不容易。但是,理解後再把這份理解寫出來,對我也是很具挑戰的事。

這幾天的空閒時間,幾乎都在忙著「寫論文」。寫些什麼?寫這篇論文所需要用到的一項統計觀念:「95% 信賴區間」。

嗄?這太不合理了吧,只是一項「基本」的統計概念,就寫了這麼久,就需要花這麼多時間?

是啊。雖然有太太的幫忙,得以加速整個理解的過程;但是要從「直觀上感覺有意義」、到「大致看懂統計書上的符號意義」、然後「理解推導的過程」,再將這些「理解」轉化為「有系統的介紹文字」,還是遇到頗大的困難。

於是,這幾天連小傢伙晚上睡覺的時間都延後了。覺得不太應該。

於是,回頭反問自己: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氣力來寫這部份的內容呢?為何不省些氣力,直接引用統計書上的公式,讓自己「不用花太多力氣,就能顯得更有學問些」呢?

除了讓自己對「95% 信賴區間」這個觀念有更深的認識、讓自己對寫出來的內容比較有把握之外,整體的投資報酬率 (ROI: Return of Investment) 似乎太低了。

太執著了嗎?有些疲倦,也有些茫然。

星期五, 3月 23, 2007

兩張小小傢伙最近的照片

時間過得快,小小傢伙也已經出生七個多月了。

     

這幾天生活忙碌且單調。工作上一個重點是「寫論文」--- 將去年某位學弟的碩士論文整理並撰寫出來。原本是用 Word 來寫,但因為寫不出 p-hat(在字母 p 上面加一頂 ^ 帽子),又對 Word 所附的 Equation Editor 不滿意(因為覺得編寫出來的東西還是很醜),因此只好改用 cwTEX。也或許是因為自己有了些年紀,cwTEX 使用起來竟總覺得不是很順暢。

感覺起來,腦袋裡似乎裝滿糨糊,灰白、黏稠,但我卻無力清乾淨來讓自己舒爽些。回想不出什麼有意思的內容來寫 Blog,而自己也很久沒有告知親朋好友「小小傢伙」的近況了,就先在這兒貼上兩張她的可愛照片好了。

也算是「炫耀文」罷。

星期三, 3月 21, 2007

什麼!又一個月過去了?

最近是怎麼回事,怎麼日子過得好像無聲無息,「忙碌」到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

昨天突然想到,自己好像有一陣子沒有連上圍棋網站看棋了。自己的棋力很差,但觀看高手對奕,有時就像是欣賞電動高手破關,還真有些趣味或美感。若是太久沒有登入線上的圍棋網站,帳號很可能會被關閉、甚至刪除的。趕緊登入圍棋網站,順便亂看幾局棋。

是啊,從春節到今天也一個多月了,我到底在做些什麼啊?說是「浪費生命」似乎也不妥:還是有做些工作,還是將工作外的時間幾乎都放在家庭生活上。讓工作與家庭生活佔據大多數的時間,似乎是「正常」、似乎是「應該」的吧?

嗯... 工作上比較傷神的,應該是審視、整理去年某位學弟的實驗、報告與碩士論文,然後寫出一篇論文吧。對我來說,「寫一篇好論文」還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呢。要先了解實驗的內容、步驟與結果,構思論文的主軸與「問題的看待角度與方式」,鋪陳前後一致且連貫的論述,然後加入合適的引言或範例,還必須在適當的地方引經據典來加強論證。

有時,光是追究某些名詞的定義,就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例如,前些日子突然對「domain name」的定義產生疑慮,但網路上相對容易取得的「定義」或說明其實都相當模糊,或甚至是錯誤的(用 Google 查 "define:domain name" 就知道了:IP addresses 與 domain names 之間,應該不是一對一的對應關係)。而網路上的資訊品質難以判定,或許正是「為什麼美國有歷史系禁用維基百科」的原因罷。

星期五, 3月 16, 2007

「資訊架構學」的系統圖

中午悶得有點慌,把實驗室新購的「資訊架構學(原文雖然已經發行第三版,但中文譯本還只有第二版)拎到麥當勞,很快地看過前三章。

大致上說來,每個人都有自己處理資訊的方式。然而,當資訊量變大,又希望能夠提供「可用、好用」的環境來讓別人取得資訊(降低「資訊過載」的衝擊),問題就不是那麼簡單就能解決了。於是,就衍生出「資訊架構」(information architecture)這樣的需求。

對其中兩張圖表的印象頗感深刻。其中一張是「資訊架構系統」圖(如下圖所示),它簡要地描繪了搜尋系統的處理流程、使用介面的經典鋪陳方式、以及圖書館學(作者具有圖書館學的背景)經常提到的語意網路單元。


另一張「描述使用者在資訊系統中如何移動的『採草莓』模式」圖也頗有意思。作者說明這個模式的出處是 Bates 在 1989 年(嗯... 這類問題在十五年前就已經有人研究啦)所發表的一篇文章。可惜的是,我在網路上找不到作者在第二版所整理繪製的圖(第三版好像把這張圖移除了?),沒能將它轉貼在這裡。

星期三, 3月 14, 2007

從《約耳談軟體》受益匪淺

覺得自己似乎對於軟體開發「有了些不一樣的感覺」,因此打算抽時間看一些相關的文章。

不過呢,自己閱讀的速度慢,空閒的時間其實也不多,所以若能看中文的翻譯,當然可以節省許多時間。看些什麼呢?我想起 MPH 翻譯 《約耳談軟體(Joel on Software)》的許多文章。心想 MPH 是老朋友啦,他翻譯的東西應該具有一定的品質吧。

果然,才看了前二十篇文章(之後的文章還沒看),就感覺受益良多。這些文章雖然都是西元 2000 年寫的「老古董」,但我認為大多數內容仍然值得閱讀(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對一小部分的內容不怎麼認同、也對另一小部分很不認同),甚至可說是歷久彌新(經過長久的時間,不但沒有衰敗、陳舊,反而更新、更好)

當然啦,我其實是很想對這些內容有些更深入的思辨(或者說「批判」?哎,我怎麼老對這個詞彙有負面的感覺啊),但... 坦白說自己連「內容摘要」、「要點分析整合」等基本工夫都沒有做,又怎麼能「引發思辨歷程、繼而有系統地整理自己的想法」呢?

閱讀間,其實也發現一些翻譯上的小失誤(通常是打錯字)。但瑕不掩瑜,我還是相當感謝 MPH(以及其他的翻譯者)能夠將 Joel 的文章翻譯成中文 -- 至少可以嘉惠像我這樣「妄想一步登天了解軟體開發,卻不太能夠動腦,甚至只有一點點時間」的人。

星期一, 3月 12, 2007

對詞彙的主觀感受

驚覺自己對於一些詞彙的主觀感覺很強烈。

比如說,當我在某篇文章裡,看到「意識型態」或「批判」這樣的詞彙時,心頭第一個印象就是負面的。

然而,「意識型態」的解釋是「個人或團體所持有的特殊觀念或思維方式」,本身應該沒有蘊含是非好壞的判斷(每個人、每個團體,都會有自己的意識型態)。「批判」這兩個字更有意思,它的解釋是「是非的判斷」。從批判性的角度出發,探討事情的真相應該是件好事;而擁有批判性思考,更應該值得鼓勵。

那麼,自己為什麼對「意識型態」或者「批判」這兩個字眼時,會不自覺地湧起一股厭惡的感覺?

猜測是受到中學教育(印象中,「三民主義」或「國父思想」的課程裡,動不動就是「共產主義的意識型態」或「馬克思主義思想批判」之類的文字)的影響。大學教育後,就幾乎只能從報章雜誌的報導中看到這些詞彙;而看到的文章也多半含混籠地運用這些字詞,導致自己的字感被長期扭曲。

有時會覺得,人與人的溝通之所以困難,有很多都是來自於誤解。語句中避免使用「意識型態」或者「批判」這樣的詞彙,應該可以減少溝通之中主觀印象的影響,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只是,我總還覺得應該訓練自己:當看到這類詞彙或語句時,能夠「回到原點」、「回到原本的字義」來思考,不要輕易被過去不當的教育所扭曲或誤導。

星期六, 3月 10, 2007

鈍化的記性

不知道怎麼回事,這一陣子記性好像變得很差。

整體上,覺得在這一個月裡每天都撥不出什麼空閒,但自己究竟忙了些什麼,卻一點也想不起來。是的,就連前幾天自己做了哪些事,立即式的反應都是一片空白。

這時,有一個簡要的記事本,簡單地記錄當日「比較重要的雜事」,就經常能喚回一些「實際上只是前兩天發生,但感覺上飄渺久遠的事」。

從記事中,我才想起上週曾經開車帶小朋友走過台北燈節的「燈海隧道」,帶小傢伙去學畫畫、學律動(加上一次補課,共佔了兩天),也曾陪她在傍晚時分到中正紀念堂看花燈。喔... 原來工作外的時間,幾乎都消磨在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中了。

想到自己才剛滿四十歲沒有多久,今後身體或記憶狀況大概只會一年比一年差,就既傷感又震驚。人似乎總要在失去時,才能體驗到某些東西的重要。

星期三, 3月 07, 2007

本週的一篇紐時報導

接受自己英文程度不怎麼好的現實。

或許也是因為如此,最近比較能用輕鬆的心情,來閱讀每週聯合報所附贈的 New York Times。

這個星期的封面標題是「Reaching for a Better Life」,一幅大大的兩對新人結婚照,很觸動人的好奇心:究竟是什麼內容,讓人能夠擁有比較好的生活?

喔,原來是在報導說,在亞洲的一些國家,未婚男性越來越不容易在國內找到適當的伴侶,因而衍生出「結婚市場」(Marriage Market),導致「異國婚姻」的比例越來越高。這些國家的人民,普遍都仍有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隨著性別篩選科技的進步與普及,造成了男女比例的失衡;再加上女性的社會地位提高,就導致相對弱勢的男性很難在國內找到對象。

令我感到訝異的是,這篇報導說,在韓國,異國婚姻(通常是較為富裕國家的未婚男子,到中國大陸、越南、或泰國等地尋找新娘)的比例,已經從 2000 年的 4% 增加到 2005 年的 14%。百分之十四?那可是不小的比例啊。(嗯... 那麼台灣的情況(謝謝 askker 提供的連結),又是如何呢?)

來自較為富裕國家的新郎,通常在本國都遭遇到求偶的困難;而來自較為窮困國家的新娘,則通常都嚮往更好的生活。兩方各取所需,造就了異國婚姻的市場。在為期五天的旅遊行程中,尋找伴侶的男女就從完全不認識的狀況下,選擇並決定了自己的另一半。

只是,我真的頗感好奇:「王子與公主」在如此有效率的婚姻仲介下,配對成功之後需要哪些努力、必須經過哪些磨合,才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星期五, 3月 02, 2007

形色分離

去年底就想對「形色分離」記錄下一些感想,但不知怎麼卻一直拖延著。

小傢伙到「蘇荷」玩繪畫的啟蒙班課程裡,蘇荷同時為家長們「上課」。我對美術原本應是一竅不通,但是經過幻燈片的播放與講解(講解者應該是蘇荷的創辦人林千鈴吧?),對某些畫作卻竟然能隱隱產生一些共鳴。雖然只是那麼「一丁點」的共鳴,有時卻像是「茅塞頓開(比喻馬上開悟,忽然明白),感覺很是舒暢。

例如,「形色分離」的概念,就頗能夠觸動我的內心。講解者說,文藝復興時期,繪畫擬真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達文西的那幅「蒙娜麗莎的微笑」。之後的繪畫突破,就是從形狀與顏色的分離開始,在形狀與顏色上創作革命(背叛從前人所贊同的繪畫或美學觀點)。

講解者並認為,台灣的幼兒繪畫,太過著重在「形」,而對「色」則相對疏淺。例如,下圖左方小傢伙的塗鴉作品「與動物們去郊遊」,就僅著重在「形狀」。相對地,下圖右方的「配色練習」,則是讓小朋友們利用三原色(紅、黃、藍),來調配、變化出各種不同的色調。

     

也覺得自己頗能認同蘇荷的一些理念:『美術教育很重要的期待是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帶領他們去「看」,發現一些平常至是隨意帶過的細節...』、『「學習」是通往藝術不能省略的途徑... 任何一種藝能都是長期磨練和不斷的自我超越的結果。』

台灣社會裡,其實處處可見有心人士為理想而付出、實踐、奮鬥。只是,自己從前為什麼都沒有關注、讚賞他們的努力與成就呢? 我想,或許從前就是對自我太過執著,才會對這些值得稱許的情事視若無睹(當作沒看見一般。形容對事物毫不注意)罷!

星期一, 2月 26, 2007

柏拉圖靈丹

自己看書的速度頗慢。最近這兩個月,早晨閱讀的書籍是「柏拉圖靈丹」。

這本書引用了一些實例,講述說明「哲學諮商」在實務上的用途:它能幫助人們,在人生旅途遭遇困惑時,從累積數千年的哲學智慧中,找出符合自性、值得參考的哲理,並引發接下來的實踐動作。

類似「哲學家探索世界、更關心人性」、「多數哲學問題並沒有答案、更沒有標準答案」這些老生常談(老書生的尋常言論。比喻時常聽到,了無新意的老話)聽多了,總覺得思想似乎已經麻木,對於哲學總還是隔靴搔癢(隔著馬靴搔癢處,比喻不切實際),抓不著要領。

於是,當我看到作者強調「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哲學」-- 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哲學自性與信仰 -- 時,內心頗受震撼。

從前,或許自己太受柏拉圖學說的影響,認為萬事萬物背後總有、也該有永恆的真理(理型世界)。於是,對於一些「看似不合理」的情事,就會覺得不舒服,就會有一堆牢騷。

然而,即使是大哲學家、大思想家,也未必完全同意柏拉圖的觀點。或許,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的對錯,而只有好與壞。或許,世界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或許,我們只應關注於「如何過好的生活」。也或許,人生本來就是痛苦的,我們應該要尋求永恆的解脫。

其實,似乎還真的是因為自己「還沒有準備好」,自己「用了不適當的心態閱讀思考」,因而連哲學的前院都無心去留意,更不用說要踏進哲學的大門了。

世界是如此奇妙,而人生又是如此短暫。很高興自己仍然走在探索「自我、目的、意義」的路上,並希望能夠對它們有更深刻的認識。

星期五, 2月 23, 2007

蘇格拉底法

「蘇格拉底法」(Socratic Method) 是一種批判性的自我反省方法。

據說蘇格拉底很會藉著一系列的問題,去誘導、探究人們在思想上的一些矛盾。而如果你很輕率地給蘇格拉底一個關於「正義」的定義,而他後來引導你承認你的定義可能會造成不正義,那麼你就是自相矛盾。

可惜的是,蘇格拉底法只能顯示出「某樣東西不是什麼」,卻不能顯示「某樣東西是什麼」。因此,如果用這種方法探究自己究竟懂了些什麼,最後可能會發現自己「其實什麼都不知道」。

於是,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I know nothing except the fact of my ignorance)。

於是,即使是「無知」這樣的詞彙,也經常存有多種不同的解讀與層次。一般所謂的「無知」是「沒有知識、不明事理」的意思(英文單字 ignorant 也常被翻譯為「無知的」)。但這兒的「一無所知」卻是從批判性的角度反省而來,當事者很可能已經頗有了解,只是一直無法很明確地定義出某些基本的元素究竟是什麼。

此外,莊子說「形體立於虛空之中,似是無知之貌」,道家思想主張「無知、無欲、無為」,其「無知」(棄智)的境界,似乎又更為高遠深邃。

人類的思想真是奇妙,能夠辨識出這些有趣微妙的差異。世界也真是奇妙,處處充滿這些難以定義解釋的東西。

星期二, 2月 20, 2007

豬年第一篇雜記

今天是大年初三吧,先向大家拜個晚年。

昨天是星期一。或許是因為過年編輯們都放假了,昨天的聯合報並沒有隨報附有兩大張的 New York Times。這樣也好,過年期間我應該都待在家裡,因此大概就沒有早上喝咖啡看報紙的時段了。

Google 提供新版面配置,已有好一段時間。猜想這類新花樣應該有一定的穩定度了,因此也試著套用來看看效果。許多原先的設定(例如字型的大小)都遺失了,花了不少時間才弄到一個比較像樣的面貌。可是,新的版面配置元素裡,卻似乎沒有「舊版提供的 Previous Posts」功能(將最近貼出的 posts 文章標題列出來),總還是讓我覺得不舒服。

其實,我是覺得 Google Blogger 除了該提供「Recent Posts」、「Recent Comments」(最近的一些 post 回應)之外,應該提供「將符合特定條件的 posts 標題排列出來」的功能。例如,列出將某個月份的 posts 時,就可以將它們的標題列在左方作為簡單的摘要資訊。不過,就新版本的狀況來看,Google 似乎不認為這些功能有多重要。

難道,是我的要求太多?或許,能夠有免費的 Blogging 服務,就該感到知足、就該感到滿意。只是... 合理、合適的要求,應該也是促成進步的一項重要因素,不是嗎?

星期六, 2月 17, 2007

小傢伙的紅包袋

明天就是農曆春節了。

這幾天「放假」,早上沒能到丹堤吃早餐、看看 New York Times、讀讀書。回想了一下,每天照顧兩個小朋友、出門採購年貨零嘴、整理小傢伙的玩具、清掃環境... 等,就足夠讓自己找不出時間來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也因此,我現在是很佩服家庭主婦的。)

小傢伙不知從哪得來的訊息(我猜是「巧連智」,但無法確定),前幾天就從她的存錢筒裡,掏出一些銅板放在紅包,說是要給我。

而昨晚我在清潔舖在地板的泡棉墊時,她看到桌上的一些空紅包袋,心血來潮說要包紅包給姑姑。她說,「姑姑對我很好,都會買玩具給我,還會陪我玩,我要包很多 ㄎㄡㄎㄡ 送給她。」接下來,她又包了好些個紅包,直到她的存錢筒裡只剩下幾個零錢。



她說,裡面只剩下幾個 ㄎㄡㄎㄡ 了,可以等到以後需要錢的時候再拿出來。

很明顯地,小傢伙雖然有「多少」的概念,但還不是很能認識「五十元」、「十元」、「五元」與「一元」的不同。因此,最大的紅包(圖片右下角的那一個)就鼓鼓地、重甸甸地,裡頭塞滿了大大小小的硬幣。趁著她還沒睡醒,我很快地數了一下,裡頭竟然有 68 個銅板,價值 1709 元呢。

想起她昨晚說話時那副認真的表情,覺得小朋友的純真實在很窩心、很可愛。

星期一, 2月 12, 2007

大掃除

小時候,對過年過節,似乎總存有著那麼些幻想與期待。

只是,總覺得這些年來,年節的氣氛減少許多。或許是因為社會大環境的競爭激烈、步調快速,因此對於中式節日缺乏細細品味的時間;或許是因為年紀漸增,已不再對於過年過節存有「神奇的魔法想像」;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自己根本就迷失在忙碌的工作裡,早就忘卻培養欣賞年節趣味的能力。

因為小傢伙對塵蟎過敏,前幾天太太找到一家沙發改裝店,將原來的布沙發換裝成皮面。沙發運走後,客廳顯得空曠許多,正適合清除堆積多年的塵垢。加上農曆春節即將來臨,若能將家裡好好地打掃一下,應該能夠增添一些除舊佈新的年節氣氛。

今年春節,可以感受到比較強烈的年節味嗎?雖然不免因自信不足而有所懷疑,但卻衷心地希望它能夠實現。

星期三, 2月 07, 2007

在魔法與現實之間

在陪伴小朋友長大的日子裡,經常可以獲得許多美妙的經驗。

部分的原因,或許在於小朋友很天真,在他們小小的腦袋裡,還相信世界上有著神奇的魔法。

這個星期聯合報所附的 New York Times 裡,有一篇「Power of Superstition: Do You Believe in Magic」(迷信的力量:你信不信魔法)。這篇文章討論現實生活中許多迷信(例如,相信配戴特殊的幸運符可以帶來好運)的影響,但有個小段落更吸引我注意。

這個小段落說,十八個月大的小孩子就會有一些神奇魔法的想像,但在八歲或更早,小孩子就會知道幻想與實際的區隔。也就是說,那個年紀的小朋友,對於魔法與現實之間的清楚區隔,已經與成年人沒有什麼差別了。

小傢伙經常希望我能夠在家裡陪她。晚上睡覺前,她有時會很淘氣地將床頭的鬧鐘藏起來,或者是把時間轉慢一小時。問她為什麼這樣做(也告訴她不可以如此),她的臉上閃過一絲狡黠的笑容,很天真地回答:「因為這樣爸爸明天就可以不用去上班,就可以在家陪我玩。」

雖然有些像是在寫「炫耀文」,但有時自己還真的頗陶醉在小傢伙那天真又迷人的笑容裡。

星期一, 2月 05, 2007

提升眼光的高度

在電子報上,看到龍應台的一篇文章:「自首報告:路走得寬闊,人顯得從容」。

很難形容看過以後錯綜複雜的整體感覺。或許,印象比較深的感覺就是「現實是很複雜的」。多複雜?一個例子是龍應台說的「道德不能處理法律問題,法律又不能處理政治問題」,而現實卻又不僅僅是道德、法律與政治問題。

有時想想,對一個人的了解不多,卻讓媒體新聞的炒作評論來帶領自己對政治人物的觀感,實在是件頗為悲哀(悲傷痛苦)的事。雖然看膩了、聽多了,也習慣不把它們當作一回事。但是,這些媒體評論來來去去,除了激發各個陣營「自以為是」的片面觀感,卻似乎很少能提升民眾對於「民主」、「法治」、或者「道德」的認知,這樣是否類似於「在原地空轉」,以致「太浪費社會整體資源」了呢?

很喜歡文章中所說的:「白老鼠走不出他的迷宮隧道,因為他自始至終在迷宮隧道裡打轉,沒有高度,就無法綜觀全局,看見出口」。沒有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就不容易找到出口(或者問題的解答)。

因此,就像文章所說,真正的問題應該是:「我們眼光的高度要放在哪裡,才能在複雜混亂中看見出口?」看待紛亂的的社會,應該從這樣的角度著手;而即使範圍縮小,思考公司、實驗室、乃至於個人的的研究與發展,似乎也應如是。

星期六, 2月 03, 2007

在實驗室會議,談系統整合

實驗室在星期三,舉行了一場從早到晚的會議。

原本項老師是希望讓所有的實驗室成員,各自報告其進度與展望。可是老師一開口談 THDL,就花了一個半小時。接下來學妹和我說明彼此對 THDL 的一些想法,又花了差不多兩小時。

我的投影片內容應該不算多。比較起爭議的是在於,我覺得「系統整合」是一項吃力又不討好的工作(學術價值低、必須遷就現實環境的限制、還必須顧及上下游的支援),因此需要採用「軟體工程」的觀念與做法。

然而,項老師還是從「理論」的角度去看系統 -- 他似乎以為,只要有好的理論,系統就有好的基礎,於是「自然」就能夠有好的實作。殊不知,對於一個頗具複雜性的系統而言,這個「自然」一點也不自然。若希望 THDL 在長久的研究發展後有一套不錯的實用系統,就應該特別的關注系統開發的一些問題;否則弄出來的東西,必然無法應付實際面的各類複雜問題、必然是會出狀況(尤其是在系統維護 -- 包含系統升級與擴充 -- 方面)。

雖然自己對於軟體工程,懂的也實在不多,但最近已能 appreciate 其認知的觀點與許多對應的做法(我還是會對其中許多「假科學」的作法持保留的態度,但這些並不妨礙軟體工程的重要性)。軟體工程並不能給你一個「最好的標準答案」,但是它會告訴你一些軟體的特質、以及開發軟體所不能忽略的事情,而我們也必須從中選擇、嘗試、尋找最符合自己(團對)的開發方式。

我猜想,一個人能夠開發出一套好軟體,或許也是因為他自己就已經「有自己的一套軟體工程思維」,有自己對待寫程式、模組化、除錯、乃至於後續維護的看法與做法。但是,當研究的時程拉長、開發的人數增加,在流動的人員之間,就應該有較為一致的軟體工程角度,才能順利地進行系統開發與維護。

沒有能夠說服項老師,是預料中事。然而,沒有能夠讓他更加認同「系統整合」的重要性,則多少表示自己的報告「還是沒有能夠切入要害」。不過,我還是覺得,只要有努力嘗試,就會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