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10, 2005

放下,也是另一個開始

說開了九月底就要卸下現在的工作。

除去工作上的壓力,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明年就要四十歲了。40?是個年輕時很難想像的年齡呢。回顧自己這些年走過的痕跡,竟也感到茫然。

從 國中、高中時代,就開始對電腦程式感到興趣。最初,是由二舅花了幾萬元,買給大姊使用的 Commodore PET。8 位元的機器,記憶體很少,應該不到 64KB。但即使如此,我仍舊著迷於大姊用 BASIC 開發出來的一些小程式。對我而言,電腦程式蘊含了開發者解決問題的精密構思。不論是資料結構的巧妙安排、抑或是演算法的高明深刻,都深深地吸引著年輕的 我。

之後,APPLE II 開始流行。但讓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卻是大一時玩的 Ultima IV。它讓我廢寢忘食,足足玩了一整個暑假。

大學時代,修習的是電機。然而,除卻它是第一志願外,我對電機其實並沒有什麼興趣。反而是在社團(應該是叫做計算機研究社吧)裡,找到一些志同道合、對電腦感興趣的朋友。

雖然在大一、大二時,也有計算機相關的課程,但不知是因為老師教得不夠好,還是自己不夠認真,總覺得不得其門而入。直到大三,修習 Compiler 與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的課程,才算是重新燃起自己對 Computer Science 興趣。

出國留學, 讀的就是 Computer Science。雖然 University of Maryland 並不算是很有名的學校,但是自己也真的學到了不少。其中,因自己對於計算理論還算頗有興趣,甚至還跑到數學系修習了數理邏輯與集合論的課程。對於 Goedel 的不完備定理,尤其感到讚嘆與折服。

出了一些狀況,讓自己在 Maryland 只取得碩士學位,就回到了台灣。第一個叩門詢問的老師,就是對定理證明相當有研究的指導教授。很遺憾地,雖然自己對數學頗有興趣,但是數學基礎卻著實不 夠,因而自己最終還是轉換了主題,研究 Intelligent Agent (智慧型代理程式)與 Information Retrieval (資訊檢索)。

畢業時,剛逢 Internet Bubble 的末期。加入了一間新成立的軟體公司,兩年後卻不幸關閉。接著,我就加入現在的公司,從事 mobile Internet 上的軟體架構與產品開發。

三年又過去了。算算自己在業界,也有五年以上的經驗。這些經驗是什麼呢?一時之間,竟然也想不起有那些。比較有收穫的,似乎只有這半年來,在公司所進行的 一個軟體品質改善專案。我覺得,自己學到了許多學校裡很難教的東西:包含軟體專案開發的團隊建構、角色職責、時程規劃與執行、以及「你給他人越多,自己學 到的就越多」。

雖然覺得公司的軟體產品還是有價值,但現在還是選擇了離開。原因,就是自己快要 40 歲了。我希望自己在明年,能夠整理出一些這些年的感想與心得,一些自己曾感興趣的演算法或電腦程式,寫些短文,算是對逝去青春的一些省思與留念。

但久沒寫作,雖然已經有了幾個主題,竟然連第一段文章也寫不出來呢。看來,自己還是得多練習、多督促自己,才有可能完成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