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月 16, 2006

寶寶感冒過敏記

寶寶感冒後,又發現有過敏的症狀。為此忙碌了許久。

先是去看國泰的醫師。開了感冒、支氣管擴張的藥,吃了兩天,卻發現有過敏的症狀。

這下子怎麼辦呢?在去看同一位醫師,還是換一位對過敏比較有專長的?上網找了找,決定到馬偕醫院看小兒過敏科。醫師說,這是「長期累積」的結果,要我們把家裡的布沙發之類家俱「通通換掉」、然後開了一些藥、還要寶寶抽血檢查。扎了兩針,寶寶哭了許久。

但是幾天下來,情況好像沒有太大的好轉。於是,我們又再回頭看國泰的醫師。她說,馬偕醫院開的藥,含有類固醇,對小孩子不好。於是,又換用這個醫師開的藥。

馬偕的醫師還開了回診條,所以我們過了一週後,再去看診一次。這回,馬偕的醫師護士甚至說,過了十天咳嗽沒有康復,就是有氣喘的徵兆,還開了氣喘的噴劑呢。

為了該不該給寶寶服用噴劑,我們掙扎了許久。最後,我們決定再去找台大的小兒過敏科醫生看診。這位醫生聽了聽寶寶胸腔的聲音,說她的肺部很健康,應該沒有氣喘。然後,她看了看馬偕開的藥,說這些藥都開得太重了,不適合年紀小的孩童。

我覺得,馬偕醫院的醫師,實在太沒有醫德了。他怎麼可以未詳細問診、聽診、看診,就開了份量頗重、甚至含有類固醇的藥呢?太太說,她再也不要帶寶寶去馬偕看這位醫生了。

可是,病患就是這麼無助呢。醫師開了藥,我們竟需在「是不是該給寶寶服用」下掙扎。因此,找到值得信賴的醫生,就顯得相當重要。

是的,我們需要的是「信賴」。在這個講求快速的社會中,信賴已經逐漸變得稀少而珍貴了。

1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其實如果非急迫的需求,西醫的醫療方式最好少用,西醫的檢驗很強,但醫療方式有很多都很笨拙(很像修車子...).
對於醫生開的藥可以先上網查藥效,再決定服不服用(如果有很熟的醫生or藥師可以問也不錯),我老婆才因感冒喉嚨痛,而被醫生開的藥害的腸胃炎1星期,只有吃了2顆就慘兮兮,上網查才立即停藥.
過敏主因是身體本身(體質),副因是環境飲食,環境飲食部分可以至醫院作完整版的過敏原篩檢,至於體質部份比較老生常談,不偏食(前面篩檢出的過敏原除外)多運動,作息正常...也可以佐以中醫藥的調理(這可能要找專業人士).體質如果ok,可能原本會過敏的都不過敏了.
另外一提,大環境的不良因素(空氣or水污染)有時也會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大人可能不受影響,所以更難查覺,解決方式可能只有孟母三遷了-_-....

mph 提到...

國泰醫院?我上星期幾乎都是那附近晃耶...不過吃西藥最好先去查查藥典:http://www.webhospital.org.tw/medicine/

我老婆(女性比較敏感嗎?)也是,去看感冒結果吃藥吃到上班突然心悸昏眩。過敏是很麻煩,不過如果你們小朋友原本並沒有過敏現象啊,很可能只是藥物過敏。

被掛掉的阿尼 提到...

嗯, 我認識很多醫生, 但大部份都只是把行醫當工作, 而不是事業
某位醫師的口頭禪"我只是想當公務員退休", 這位醫師還很年輕, 某件鬧得很大的醫療事件, 其實跟他有密切關係, 只是有個白目跳出來亂叫, 其他的人趁機把焦點全堆在這個白目上
不管中醫或西醫, 到了"醫療"的時候, 都只能消除症狀. 某位老中醫的名言:"你把細菌殺死了, 體質不調整, 還不是會長出來..."

tu 提到...

謝謝大家的意見啊。

我們有上網查過「國家藥典」(就是 MPH 貼上的那個網址)。事實上,我們還曾買了一本厚厚的的紙本藥典(有些地方,它的注意事項比較詳細)呢。

但困難的地方在於,寶寶若持續咳嗽,我們又不是專家,實在很難做決定(要不要服用)。

抽血的結果,是對塵蟎過敏。我們也買了專門的床套、以及除蟎的吸塵器。週日花了好大功夫,把臥室清理了一陣呢。

太太事後上網查,有些醫師其實也知道國泰的過敏科醫生,劑量都開得頗重。但大概是因為同行吧,他們也不好說些什麼。

更可惡的是,這位國泰的醫生,似乎不是很樂意給抽血檢驗的數據。太太當初向他要檢驗數據,被他用「那對妳沒什麼用」推託掉了。我看,還得另外找時間去要檢驗報告呢。

htliao 提到...

小孩過敏我沒什麼經驗,不過我小時候也常常過敏~"~, 只要一吃海鮮就長蕁麻疹.連米粉裡的蝦皮也不行.穿毛衣就全身癢,本來我都以為是我"九怪",不過,長大後才知道,毛衣確實也是過敏原之一.這些過敏長大就好多了.
大人過敏的話,很多是因為體內積存的毒素引起的,正常作息減少肝的負荷,多喝檸檬水把毒排掉,是有點幫助的.

吃藥吃到心悸昏眩那次真是慘痛的經驗,那是一家據說主播很常去的診所,醫生是馬階的,我會去純粹是貪他離公司近.結果我第一次去,坐在椅子上講完我的症狀(咳嗽,流鼻涕,右邊中耳有發炎或進水因為聽不清楚)醫生看一下,然後說:"我懷疑你得了鼻咽癌,我要幫你做個檢查"
真的晴天霹靂,接下來因為他一放壓舌板我就嘔,於是我被施用麻藥,在等麻藥生效的十分鐘裡,我一個人一直惶惶不安.也不明白我為什麼會被認為得了癌症? 後來檢查我是有點紅腫,但肉眼所見並沒有看到病灶.醫生還不放棄要我去馬階切片,我當然不想,他只好失望的幫我看看小感冒.看完之後我問他為什麼認為我得了鼻咽癌?他回答:"因為你常常中耳發炎啊" 哇哩咧,我當場想罵髒話,我那有說我"常常"得啊,我長這麼大也不過得三次,一次高中時,二次是長大後,而且因為高中時有得過慢性鼻竇炎後來治好了,本來上呼吸道就比較脆弱,但是醫生都不知道我的病歷也沒有問,就憑著我現在中耳炎就告訴我我得了鼻咽癌,我真的不知道他的看診能力是太高還是...
日後我有一次和榮總的一位耳鼻喉科醫師講到這段經歷,他是贊成因為國人鼻咽癌的病例很多,鼓勵國人做檢查.但是對那醫生的處理態度也表示,有"很大改進的空間".(突然覺得自己好像在寫新聞稿,口氣真是委婉啊.)

接下來就是我白痴了,我居然還給他看了三次,第一次還好, 第二次他幫我加了一顆藥(也沒有講喔),我一吃就心跳很兇,而且上班坐在椅子上不自覺就睡著了(其實我覺得跟本就像是昏過去),後來我覺得有問題上網去查,才發現我那顆藥的副作用居然在螢幕上整整有一頁半!!然後我跑回去問醫生,醫生才輕描淡寫的說:"那不然不要吃那顆藥好了,可是不吃可能就好不了喔" 那我即使藥到病除,命如果也去了半條,有意義嘛?!而且不吃那個藥難道就沒有輕一點藥了嗎?這診所日後我再也不去了, 但是,我另一位常常給他看的朋友卻沒有覺得這醫生那麼糟, 可能是我沒有那個醫生緣吧.

醫生緣真的蠻重要的,找一個自己相處上對他有信心,又有好風評的醫生.然後建立一個較完整的病歷,就像是家庭醫師一樣,可能對小朋友比較好,不然, 對自己太有自信,又沒空好好問診的醫生實在太多了.當白老鼠,划不來.

lcat 提到...

天下父母心,蜥蜴真的是辛苦了!

從大家的經驗來看,好醫師實在難尋啊,唉 :(

tu 提到...

看了阿尼和 htliao 的 posts,真有不少的感受呢。

這個年頭,醫生嘛,也是一切向錢看吧。只是,中耳炎就要嚇唬病患說是「鼻咽癌」,咳嗽久了些就說是「氣喘」的症狀,這樣的醫生,也實在令人不敢領教啊。

自從幾年前買了藥典後,我看完醫生,領完藥,回家都會檢查到底醫生開了些什麼處方。我覺得,許多坊間的「名醫」,其實都習慣開很重的藥。病人吃了,有時很快就會康復,就會以為那位醫生醫術高明。卻不知,藥吃太多,對身體有害啊。尤其是,類固醇之類的藥,還是少吃為妙呢。

被掛掉的阿尼 提到...

很多醫生很喜歡下重藥, 因為馬上症狀減輕, 看起來好像很利害
我也是塵蟎過敏, 早上起床常常一把鼻涕的. 後來每天起床都把窗戶大開(當然還有紗窗啦), 把被子舖開吹風, 就不會了

被掛掉的阿尼 提到...

btw, 塵蟎過敏應該不會咳嗽, 應該還是感冒的原因, 我小時候也是會一感冒就咳很久, 後來一個老中醫開了一帖粉劑才慢慢好, 用句常用的俗話, 叫做"氣管較差"
不過馬偕的護士也怪怪的, 久咳的人, 慢性支氣管炎比氣喘的可能性高, 沒有進一步確定就開噴劑(護士應該沒有權利開吧...), 還是她上課打瞌睡, 只聽到那一句話

htliao 提到...

現在,人家推薦醫生時,我都會問問"兇不兇?"倒不是我怕被兇,其實我想知道的是醫生有沒有耐心和體諒病人害怕的心. 如果他能夠聽你詳述病情,仔細檢查,好好回答必要的問題(就是跟病情有關的)那我也會盡量配合醫生,例如整理好自己的症狀講給他聽,配合檢查動作俐落...等等,因為認真的醫生也是很可憐的,門診總是掛到滿號,近八十個病人,若是從下午二點看到晚上十點之後,一個病人也才分到六分鐘,而門診護士換了二班,醫生卻不能換班休息吃飯.很辛苦啊,
還有像聽同事說,他們懷孕照超音波,有的是門診醫生自己照,有的就不是.或者有人去看美容診所,一些需要特別小心的療程,有的醫生交給護士去操作,有的堅持要自己操作,你會想要那一個?一樣付出那麼貴參參的費用,我會想要給醫生做.
這些都是真實案例,只是沒講出是誰.也有相反的例子,某有名的不孕症醫生,收了人家的指名醫師費(我沒記錯的話是一萬元喲,因為是有名的貴族醫院)結果人家要生孩子了,他在他的診所(就在TU家附近),聽說是坐著公車"趕去"醫院(在四條街外),結果到了醫院,人家小孩都生下來了,氣的產婦想告他.相較之下,同一家醫院的另一位醫師,不論白天還是晚上,隨傳隨到,出現的速度令人不禁懷疑他是不是睡在醫院裡.於是後者的病人會多到爆也是可以理解的啊.

得了氣喘的孩童是會被開含有類固醇的吸入性藥劑,但是一般都不建議給小孩吃或擦含有類固醇的藥,小孩會使用類固醇是在有急迫性必須立刻減輕其症狀時才適量使用,所以那醫生第一次是開了什麼樣含有類固醇的藥?吃的?他有沒有告訴你們他認為寶寶得了什麼症狀所以他開了這樣的藥?如果沒說,那就是沒有盡到告知的義務啊.
總之慎選醫生,小心點準沒錯.

tu 提到...

那位馬偕的徐醫生,第一次就開了口服的類固醇藥啊。

也是因為如此,太太事後頗擔心會不會對寶寶產生副作用呢。我們查過藥典,但一般只注意到藥量與注意事項,不容易注意到藥丸是否屬於類固醇。

至於噴劑,一旦使用,就得長期服用(至少三個月)呢。真是懷疑,那位醫生是不是和藥商有勾結,否則怎麼一點小小咳嗽,就要開氣喘噴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