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8月 14, 2006

西雅圖之行:回顧

這是相當充實的一趟短期旅程。

主要的目的,是參加小型的論文發表會議。由於某些因素,我並沒有計畫在西雅圖好好地玩上幾天。但也正是因為行程緊湊又難以妥善安排,讓我自己有機會能夠充分利用在西雅圖的三天時光,嘗試了數種交通工具。從坐機場巴士、搭市區公車、到自己租車,我的破英文在溝通上倒是發生了一些小趣事。

例如,搭機場巴士 (Grey Line Airporter) 到下榻旅館時,我問櫃臺服務的小姐,她卻表示沒有聽說過我住的那家旅館;我說我在網路上看到有轉乘 (Connector) 服務,可以接送到我住的那家旅館 (Quality Inn & Suites);她看了看電腦,就給我一張車票,然後嘰哩咕嚕說了一堆話。我沒聽懂,大約只理解到「從那個門走出去,...,一個大大黃色的東西 (a Big Yellow one)」,就拉著行李離開了。走了一段路,實在看不到什麼 Big Yellow one,只好再回去詢問那位有些年紀的女士。這回我記得詢問要在那條號碼線上等,才聽懂原來是她的意思,是「在 line 14 through 16 等候一台大大的黃色巴士」。

最後一天租車的情況也類似。我從櫃臺的先生那兒,隱約只理解到「右轉直走到 601 ... 搭電梯到六樓,那兒會有其他的服務員 ... 離開時需要這張票」。走出 Hertz,剛好門牌的號碼是六百多號,我以為 601 指的是門牌號碼,要到門牌 601 號處取車。結果門牌號碼 601 是一間辦公大樓,怎麼看都不對勁。再回租車櫃臺詢問,才知道是「右轉後進門可以看到電梯,搭到六樓後,在 601 停車格取車」。

在麥當勞點餐,也遇到類似的「有聽沒有懂」狀況。雖然知道點餐後,服務生都會詢問是否要在店內用餐(for here or to go,有時是 to go or for here),但倉促下往往沒聽懂,以為服務生是聽不懂我想點什麼,所以會重覆一次點餐的內容。後來學乖了,點了餐後自己加上「to go」或「for here」,才減少了應對上雞同鴨講的尷尬。

三天的行程裡,花在交通上的時間很多。其中,光是花在步行上的時間,加起來應該就有十幾個小時。西雅圖的氣溫相當涼爽,很適合走路。華盛頓大學的校園相當漂亮,走走逛逛,感覺也是很好。然而,由於在行車的路徑上事先沒有做太多功課,開車起來相當累人。西雅圖市區車輛眾多,且幾乎都是單行道;而停車費一小時大概都要美金 $1.50,又找不太到加油站休息。開車逛街一兩個小時,很快地就感到疲倦了。

最後,還是該記錄一下與 workshop 相關的一些感想。雖然自己的 paper 內容與 workshop 多數成員所關心的的主題間,似乎有著一段距離,但我還是取得一些與會成員的意見回饋。有人問說,有沒有考慮投到更相關的其他會議。有人(應該是 Doug Cutting 吧?)覺得論述 convincing,但詢問說,除了理論方面的探討外,是否有打算用實際的資料來做更深入地檢視。此外,Hugo Zaragoza 問了數個問題,也在休息時間的討論裡,說論文很好,內容相當有趣。(這兩位都跟 workshop 論文發表者比較無關;他們都是 workshop 最後 panel discussion 的 panelists。)

2 則留言:

lcat 提到...

恭喜啊!喵嗚~

匿名 提到...

照片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