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項老師提到研究,經常談及「Impact」。
例如,他會說,有某某人寫了上百篇 journal papers,若再加上 conference papers,堆起來會比一個人還要高(嗯...我們常用「著作等身」來形容某人著作很多,但...「等身」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堆起來跟身高一樣」啊?)。只是,問及相關領域的專家,竟然沒有人知道此人是誰,他竟然沒有一點 impact!
就表面來看,項老師應該是對這種現象感到訝異(他似乎並沒有對此表達嘲諷的意圖)。是啊,這應該就「只是一個令人難以理解接受的既有現象」吧。
雖然我並不清楚項老師想要表達些什麼,但我心裡對於「沒有 impact」這句話,倒是有著些許嘀咕。怎麼會沒有 impact 呢?他應該帶有許許多多的學生吧。而這些學生,應該也從他那兒學到一些生產論文的技巧吧。再說,有這麼大量的論文產出,也是台灣目前的學術環境所鼓勵的,應該會成為許多人注目的焦點。怎麼會沒有影響呢?
或許,項老師說的「impact」,指的是相同的學術研究領域,學者彼此間 peer review 之後的影響力。或許想表達的是,他並不同意以大量生產的方式,來評估個人或團隊研究的成果。只是,如果評估的方式是「impact」,那麼「影響大的就必然表示研究好,影響小的就必然表示研究差」嗎?似乎也覺得不怎麼對勁啊。
也或許,這是在現代社會高度競爭下,必須管控生產與成本,所不得不採取的「科學管理」方式。一方面,我們想要求進步;另一方面,我們似乎也不知道進步的本質究竟是什麼。而大家競相套用「科學管理」的外衣,或許也只是想快捷地取得認同(至少不反對),並進而為自己的立場取得優勢吧?
3 則留言:
呵, 真的只是想要期刊論文數量的話, 印度很多指標(xxI)不錯的期刊只要幾百塊美金, 他就保證刊登而且還幫忙改英文.
另外, 有些人是從事行政工作, 然後到處掛名. 那些主流派的老師的研究生每次一篇研討會論文常掛了半打的行政主管, 自己都擠到後頭去了
學術地位, 真的只是看期刊論文篇數嗎?
若先不看論文品質的問題, 以目前文獻回顧逐漸傾向用search來進行的趨勢下, 愈來愈少人會去追蹤某個作者的background和其研究的演進過程. 加上媒體眾多, 資訊泛濫, impact下降也屬正常現象.
Gödel對我的impact比愛因斯坦大多了. 但是知道Gödel卻相對少很多.
唸資訊系的當然都該認得Gödel, 但對愛因斯坦, 恐怕都只知道e=mc^2這個式子, 但怎麼來怎麼去幹什麼用, 恐怕都不曉得吧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