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把「新消費者心理學」這本書看完了。
越到後面的章節,越覺得這本書其實並沒有什麼高見、沒有什麼深度的內容。因此,我似乎漸漸也學會,把認為無關緊要的章節,盡量快速地掃瞄過去(這對很多人來說是「一片蛋糕」(a piece of cake) 般地簡單,但對我來說,實際上頗有困難)。
這本書的內容,可以這樣總結(就像這本書自己提到的):
企業要在新經濟致勝的秘訣,就在於了解「新消費者購買偏好和動機」的這種敏銳能力。企業在提供產品或服務時,要考量到能替新消費者節省時間、減少注意力,還要能滿足新消費者追求信實感的渴望。
我覺得這其實是一種多方面觀察後的「淺」(shallow) 結論。即使作者在書中各處,似乎想用各種方式來佐證這項觀察,但那些論證感覺起來都不是很有深度,甚至有些斷章取義。因而,雖然書中提到的「authenticity」曾引發我的一些感觸,但接下來的章節,卻令人越來越覺得老套且乏味。
1 則留言:
觀察需求這個部份,通常都沒有什麼模型,多半是"guidelines" 或 "practices"。差別只是在找出來支持這些guidelines or practices的故事本身是否有趣且維持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MPH提到GAPS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困難,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Should do"中的"Should" 是個倫理(群體)概念上的詞彙,光這個起頭要侷限在一定的範圍內,就夠費力了。
看看這個傢伙把它搞成多複雜
"Quality of conceptual models" by John Krogstie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