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報紙上看到一篇「來自史料的想像」。
文章內容,提到台灣歷史的研究,因為政治立場而限制了歷史視野,眼界無從開展,想像無從飛揚。作者林載爵認為,目的性的解釋,忽略了歷史演進中,最有趣的幾個元素:流動、變異、交融、與混雜的多樣性。
他也認為,史料的閱讀,是當今台灣歷史與文化研究最大的弱點。並起提及台灣歷史史料:台灣文獻叢刊、台灣研究資料彙編、明清內閣大庫檔、還有對岸(可能是為了統戰吧)所出版的「台灣文獻匯刊」 --- 咦?這些不就是實驗室想要收集、提供檢索、並據以研究發展「歷史資訊學」的嗎?
由此看來,古文書的數位化、檢索、研究,雖然對學資訊技術的人來說,沒有流行科技的風光,但其實應該也是屬於「基礎工程」的。但是要如何更上一層樓,利用資訊科技來突破「文件檢索」的範疇?我猜想暗示應該就在於那些「流動、變異、交融、多樣性」等等有趣的元素裡。
說來也怪。生長在台灣,卻對台灣的歷史幾乎完全不了解、對台灣各地的風光,也是少有接觸。雖然還是覺得,到歐美日等先進國家旅遊,休閒的品質比較好,但其實應該多找機會,欣賞台灣的在地美。
2 則留言:
插個話,同事休長假都會離開台灣,因為這樣就不會有人會在休假的時候找你討論公事,才能達到休假的目的 :P
系統分析上也常提這種做法, 把所有要訪談的人拉到遙遠的渡假村, 不然永遠訪談不完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