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月 26, 2007

需要有網路版中文參考資訊

覺得網路上的中文參考資訊,在品質、數量、組織、以及檢索方式上,都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首先,是自己的一些經驗。我寫 blog 有一個附加的目的,就是希望藉著寫些文字,來訓練自己在語文寫作與表達上的能力。既然 blog 是透過電腦與網路輸入的,想找參考資訊當然是先透過網際網路搜尋。問題來了,我竟然找不到多少「經過組織、質好量多」的參考資訊。

最近常用的,就是教育部的國語辭典了。坦白說,我覺得這部辭典在內容品質、解說範例、以及相關連結上,都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可是,網路上好像就只有這部國語辭典可用,於是就只能妥協了。

此外,即使教育部已經在網路上提供「國語辭典」與「成語典」,貓還是覺得,我們可以在網路上編一部「常用成語說明」,提供更豐富的說明、範例、相關連結、以及檢索方式。

Wiki 模式的成功,證明了網路可以匯集有心人的力量,來提供有質有量的資訊。貓和 Ankh 都覺得可以依循 Wiki 模式來建構好的辭典。學弟永倫也認為可以利用 Wiki 來分享課堂上的筆記,他認為這類的資訊分享,應該應該有助於台灣的教育。

那麼,如果要建構這樣的系統、提供所需的功能與資訊,現在缺的是什麼呢?

我想,在欠缺制度與規模的現況下,需要的應該是有心人士的分工合作,以及長時間且持續地投入吧。

-----------------------  題外話  -----------------------

對於前些時日我們的教育部長語出驚人,說『成語這個東西會讓人思想懶惰、頭腦昏鈍、一知半解』,但我寧可相信他是在「硬拗」,是為了替自己先前的失言辯解(卻不幸越描越黑)。

我覺得,成語在表達與溝通上是很重要的。成語用得適切,對文章常有畫龍點睛(比喻繪畫、作文時在最重要之處加上一筆,使全體更加生動傳神)之效。

11 則留言:

被掛掉的阿尼 提到...

呵, 成語能不能有三隻小豬, 我是覺得是無不可, 因為語言本來就是活的, Orz一樣是成語啊
文章的洗鍊是很重要的語文能力, 這是成語的重要功能啊
----
至於wiki, 我也覺得可以用wiki來編共同教材, 但有比較適合, 像google這種組織提供的平台嗎. 至於最主要的維基百科, 我覺得不適合在上面編教材

Pearl 提到...

日前上yahoo知識提出一個紅
酒方面的問題,回覆答案慘不忍睹。
不免想到,面對wiki或yahoo知識網上的訊息,究竟誰是知識的最後仲裁者?
你在網路上放常用語典、或教材,是正確的,還是惡搞的,誰能判定?

lcat 提到...

英文圖案字也可以成語?囧rz


wiki 算是共筆的工具,先決條件是至少要有一小撮人願意共同寫作,不然還是三隻小貓 ^_^

匿名 提到...

成語之所以是成語,自然有其大家所認同的條件,不然只要四個字就稱成語實在有些隨便,網上把'杜正勝'也稱為成語,應該就是此事最好的例子.....
網路教材其實不容易,因為網路只是現實世界的反應,中國自古的文學稱之大海實不為過,流派名家不可勝數,似乎沒有人敢自稱百家通,也就是沒有人可以公平評判,更別提自古文人相輕,所以網路教材真的很不容易.
要增強中文大概只有回到古法,自行閱讀古文 or 拜有學大師門下.......科技進步了,但文化並沒跟上腳步............

匿名 提到...

"創作"是帶有獨裁性質的東西, 大概沒有多少人會希望自己寫的小說放在那兒被大家改來改去. 但百科所要追求的是什麼? 維基的詞條雖多, 有些東西就是不會在那裡出現. 適合以wiki方式被生產, 消費, 再製的東西, 就會因此突顯出它的效率與品質.

個人認為用來處理成語是合適的.
至於筆記, 以永倫的例子來看, 可以看成是他的創作. 反而比較適合以類似Blog的形態來分享.

而教材, 就包含太多種可能. 有些部份或許合適, 有些就不行. 以小時候用的國文課本為例, 它可能只是把歷代的"佳作"(創作)集結成冊. 這裡面權力介入的
部份是 "該選哪些出來集結成冊", 以及後面所謂 "註釋" 的內容. 最後再配合考試的手段逼迫大家接受"註釋" 的唯一性. (至於老師上課要把它講成什麼樣子, 那又是另一回事)

jlchang 提到...

真正需要成語查詢的族群是誰?什麼時機需要查詢?希望查詢到的結果是什麼樣的資料呈現?這些最基本的市場問題應該先定位吧。即使不做商業考量,這也是該先思考的問題。

最夢幻的產品是,自動將一篇直述的白話文,轉換成有鑲嵌成語的絕妙好文!

被掛掉的阿尼 提到...

yahoo或維基百科(我用wiki代表的是那樣的平台, 維基百科指的是那一個特定的網站)比較有用的是一些紀錄的東西,像"台中捷運"這種what is it而且是比較common的東西, 之前查一個電波合成的問題(我只是想知道有線電視的光纖骨幹傳的是什麼樣子的東西), 就發現少得可憐.至於我們所謂知識, 還包括what to do? how to do? why? 這些恐怕要神才能仲裁吧...
誰能告訴我為什麼會有萬有引力???

tu 提到...

從這兒可以看出,每個人看待「有質有量的網路中文參考資訊」的角度或重點,都不太一樣,而見解卻也都頗有見地。

很有意思呢...

lcat 提到...

根據以往的經驗,只要討論的多,動手的少,大概就不了了之了,喵嚕~

匿名 提到...

貓說得沒錯,也正是我所認為的。

恕我不敬,說句在看到貓的留言前就想說的話:「果然是一群工程師的邏輯」

這是之前學 marketing 時會被討論到的,研發部和行銷部的衝突。工程師們光有理想和理論,(其他的請參看我之前的留言...)

tu 提到...

嗯,貓說的「只要討論的多,動手的少,大概就不了了之了」,正是癥結所在啊。

所以,我最近經常覺得「說的總是比做的多」啊。

就像是自己想寫些「有趣的 PHP5 小專題」,卻一直停留在題材收集、程式寫作,一直沒有能夠真的寫出什麼文章來... :(

不過,我的問題或許是卡在自己「寫不出像樣的文章」。如果有人組織能力強、文筆好,或許透過合作的方式就更有機會完成。

經由網路、透過合作的方式來完成某件有意義的工作,或許也是 wiki 模式的有趣之處。

只是,理論上可行、也看得到成功(不是指賺錢、是指系統做到某個地步,產生相當的影響力)的例子,實際上卻應該仍是困難重重。所以啊,才會更需要有持續的熱忱、需要有合作與溝通的模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