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對「先苦後樂」這句話並沒有想太多。但今天早上在丹堤閱讀「學習,就是一種享受」,看到作者把「先苦後樂」視為錯誤的神話,卻突然有些話想說。
「現在努力工作,不久之後就會有獎賞」、「你只要把家庭作業做完,就可以出去玩」。在我們的求學過程以及之後的生涯裡,諸如此類的命令與信仰一直影響著我們。因此,退休之後的那幾年,才是一個人的「黃金時期」...
記不記得,童話故事裡,在草地裡唧唧吟唱整個夏天的蚱蜢最後被餓死;而在塵封穀倉裡辛勤工作的螞蟻卻得到回報?從前的年代裡,似乎將「先苦後樂」視為理所當然。但是,如果年老體衰後才退休、而退休後才是一個人的黃金時期,那樂趣又在那兒呢?
曾經寫下一篇 Stop improving yourself and start living。算算從這篇網誌到現在,已經接近一整年了(好可怕!)。我當初想表達的,是不是就是反對一廂情願的「先苦後樂」?
大姊曾似頗感擔心地說,她的小孩好像都是把作業留到最後再做 --- 這跟我們從前先把作業趕完,然後再玩的作風完全不同。而令我咀嚼再三的,卻是她接下來的一句話:「這樣也好,免得最後累死了,也沒有輕鬆到。」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命性,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風格。或許,認識自己,就能夠在「先苦後樂」與「莫待無花空折枝」之間微妙地拿捏,就能夠在生活中知足常樂。但這裡其實有個困難處,那就是自己實在很難認清自己!
6 則留言:
在穩定可預期的時代,人們會計畫未來,於是比較傾向先苦後樂;
在變動難預料的時代,人們將憂心明日,於是心想何不先樂後苦;
至於小孩子寫功課應該是純粹的"時間管理"問題,可能是對小孩而言"把作業留到最後再做 "可以玩的比較多.....
如果最後有能力做得好,我並不反對最後在做。但實際狀況並非如此,反而是草草了事或隨便卸責於最後遇到的小事
配著做吧,不管那一樣都是極端
有個說法是有些潛意識的完美主義者會習慣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才做,由於一定沒法子做得很完美,然後就可以告訴自己因為時間不夠,能做到這樣就很不錯啦,藉以逃避自己挑剔的評價。
完美主義?? 現在的小孩有一點點成就價值就好了...
哈哈,阿尼好像對現在的年輕人很有意見啊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