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4月 07, 2007

從 Ankh 的虛擬書櫃談起

Ankh 在 aNobii 為他的實體書籍,建了一個虛擬 (virtual) 的書櫃

不包括中文書,就已經有 597 本書了。雖然好像尚未完成分類的標記,看起來數學和語言學的書籍最多。嗯... 光從這麼粗淺的分類統計,就可以大略得知他的研究興趣(不說是「閱讀喜好」,是因為這些擺上櫃的圖書,幾乎都是很「硬」的教科書)了。

所以,我認為統計應該是很實際,很有意思的一門學問。許多學者重理論而輕應用,稱機率而鄙統計,其實正可彰顯出「理論」與「實際」間的距離。

看別人的書櫃,似乎可以滿足一些偷窺的慾念。一個重點是,自己還認識擁有這個書櫃的實體人。「喔,這本書我也有耶」、「嗯,這本爛書他也有,哈哈」、「啊,竟然有這麼一本有趣的書」之類的想法此起彼落。

此外,由於自己的閱讀速度慢,看到他在許多圖書上標示「已讀完」時,感覺是頗複雜的。「嘿,我應該也不算很混、應該也是也很認真地在閱讀、求學、上進、成長的啊,怎麼幾乎每本書都沒能看完?」

妙的是,自己竟然覺得:在「比較」之中觀看自己的心情(即使是「既羨慕、又嫉妒」的感覺),也是頗有趣的一件事。

坦白說,我個人是很佩服 Ankh 的。他每個星期幾乎都會到台大圖書館借閱書籍(也似乎都至少有瀏覽過那些借閱的書籍),這讓我認為他必然屬於借書的大戶。不知道圖書館會不會善加利用這類資訊來與借閱者溝通,甚至藉以「教育」其他潛在的借閱者?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這書櫃是方便自己 「索引」用的,因此很多借來的書也會在上面。

沒有放「教科書」以外的東西,主要是想看看它的關聯分析做得如何。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自己對於「非教科書」類的建議並沒有需求,走去書店直接讓展示櫃轟炸我就足夠了。

至於「已讀完」其實是沒什麼意思的。每一本書只要再看一次,大概都會再冒出一些新東西。所以「已讀完」真正要說的是 : 從它身上暫時已獲得原本想要得到的東西(或是確定得不到想要的東西),短期內也不覺得會再向它要些什麼。換句話說,完全是以自己的目的來定義,並不理會作者是否持有任何企圖(尤其是任何「教科書」可能希望達成的教育企圖)。

附註幾個使用心得:
#1 一開始不下tag,最後就沒力氣去補了。
#2 下tag 的人果然不多,大家其實比較常依賴建議機制(相似書櫃或建議的書)來發現其他可能有用的書櫃。
#3 自己對「作者名」非常不敏感。看到anobii自動整理的作者清單,常常有「這是誰啊」的問題出現。
#4 大家看的書真的是都不一樣。目前交集數超過四本的只有五位,但真的去觀察交集數高(其實最多不過八本)的書櫃,似乎在意的又不是相同的東西。至少它們都不在我追蹤的九個書櫃中,想想這樣的現象的確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tu 提到...

啊,Ankh 竟然寫了這麼長的一篇回應!

我是覺得,要建立這樣的書櫃,「初期的進入障礙」還是很高。障礙並不見得來自於「使用者不會用」,但卻經常是「建一個好書櫃,必須花上太多時間與精力」。

我是覺得,這類的資訊交流發展模式,應該頗值得關心「圖書資訊學」的人關心、思考、追蹤、甚至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