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0月 23, 2006

三談資料模型的架構圖

最近發現先前的「資料模型架構圖」,在釐清觀念的溝通上,確實頗有幫助。

或許先前許多溝通上的困難,扣除掉(其實是最重要的)情感因素後,大致可說是:每個人關心的子問題與重點各有不同,理解的深度與焦距也不一樣,但卻使用類似的詞彙或語言。大家都使用自己所認知的詞彙,卻沒有注意到討論很可能是「雞同鴨講」,以致結果類似於「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討論後,隱隱覺得先前的架構圖中,好像還漏了些什麼,使用的詞彙也不怎麼好(哎,對目前使用的詞彙,其實也仍然不滿意啦)。修正了一下,新的架構圖長得像這樣:


有了資料模型的架構圖,對於每個人的提問與質疑,可以藉著定位(將問題大致歸屬於某個區塊)來釐清重點。例如,當討論的重心是在「抽象模型」時,其實我們不必太在意資料建構或實作時,一定會碰到的成本或效率問題。而當討論的重心是在「資料建構模型」或「實作模型」時,就必須考慮現實面的可行性。

此外,也可以將項老師所關心的「模型、語言、推理機制」,用這張架構圖來說明它們的位置。例如:
  • 「模型」應該可以對應到這裡的「問題抽象模型」,但最後應該可以有簡潔漂亮的數學或邏輯表達方式。

  • 「語言」與「推理機制」,在思考或討論時,都運作在抽象模型上。但是,因為我們希望最後實作出「實際可用」的東西,因此可以將「語言」視為「使用者介面模型」的一種,將「推理機制」視為「實作模型」中必備的功能區塊。

  • 每個模型中,都還可能有不同層次的模型。例如,即使是「抽象模型」,也依然可以區分為「理想中的抽象模型」(例如,假設每個歷史事件的日期都應該是明確的)與「現實環境下的抽象模型」(實際上,取得的時間描述通常有其模糊性)。

註:為了自己參考方便,整理一些相關的先前 posts:
資料模型的溝通再談資料模型官職表:行政組織與任職人員官職表的模型問題來自史料的想像

2 則留言:

lcat 提到...

為什麼圖中有兩個中文字「彙整」?而其他都是英文,有什麼特別意思嗎?

tu 提到...

嘿嘿,竟然一下子就看出來了,貓就是貓!

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的意思啦。主要是因為我認為當初學弟被老師罵到不行,問題就是出在他用的語言是「人機介面模型」與「實作模型」,而老師關心的是「資料建構模型」,因此... (中間欠缺了聯繫,因而)雞同鴨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