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月 30, 2006

實務造就流程

這幾天看了一本幾年前買的書:「資訊革命了什麼?

這本書的年代,應該還是在 Internet Bubble 的時期。大致上,作者是想強調,那些說「資訊萬能」、「新技術會終結報紙、媒體、中介者、公司與政府機構...」等等的論調,其實是很狹隘的直線式推論。

經過了泡沫的破滅,現在應該也沒有人會再說「資訊萬能」了吧。但是,在網路資訊當紅的時期,能夠提出異於主流的看法,並且加以論證(看了幾本書後,我發現這些作者都很會寫各式各樣的論述 --- 即使有時會覺得他們太囉唆)。

現在可以用比較平靜的心情,來看這本書。我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穫,其實是來自於書中提到的「實務造就流程」(Practice Makes Process) 這個章節。作者們強調,流程對結合組織的各部門固然重要,可是終究要靠在組織工作的個人,來實現流程、並賦予流程意義。所謂實務,則是指為完成工作所進行的活動。

這類抽象的論述,在公司裡似乎常常可以聽到,感覺起來也沒什麼特別,那我的收穫在哪兒呢?

原來,要能夠合作,必須建立大家公認的詮釋架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觀念可以溝通」。而實務,就是建立順暢溝通的管道。例如,為什麼同樣的資訊,在不同的人身上,會產生相異的知識呢?從事的工作性質不同,所受的專業訓練有異,對資訊的反應就不一樣。是實務左右了如何消化知識。

所以,為什麼我總覺得系統設計與實作,在溝通上那麼辛苦呢?可能就是因為要溝通的人們,彼此並沒有相同、或者類似的實務經驗啊。「學習得到」(learn about) 與「學做、從做中學」(learn to be) 之間,差異竟是如此之大,以致於許多知識,只能乘著實務的翅膀來有效溝通呢。

也因此,我要將 prototype 或者 pre-β 轉交給學弟妹們,就不能只是強調理論與模型,而必須注意到實務的重要性。或許,必須讓承接的人員,經歷一些設計與實作上的磨練,才能夠經由「實務」,順利地溝通與移轉我在這部分的經驗與想法(知識)。

4 則留言:

被掛掉的阿尼 提到...

不曉得你在做的時候有沒有強迫學弟妹在看
以我的學生專題來說好了(技職院校很在乎這個, 但就是在乎結果不在乎過程, 甚至有些學校會逼老師幫學生做), 一組專題有4~6個人, 通常真的在做的只有一兩個, 其他有些人可能負責做ui, 有些人可能負責寫報告, 但我還是會要求每次meeting時所有的人都要到--雖然說平常只有一兩個人有事做, 不然到時候報告寫出來真的不知所云...

tu 提到...

目前?當然只有我「一個人」在做啊 :(

學弟妹們,之前是有獨立做許多個別的研究,但應該沒有整合。也就是說,有了一些分工,卻還沒有實質上的「合作」吧。

至於報告是不是「不知所云」?嗯,通常都是如此吧。

被掛掉的阿尼 提到...

那可以預期你今天遇到的問題,他們都還要再經歷一次^^, 悲慘的是, 可能你的prototype會變成final version

tu 提到...

嗯,阿尼真是有經驗啊。

名義上,目前還是屬於 pre-β 版次。但我是也有預感,快要變成 final version 了,所以才要趕緊想辦法來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