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就想對「形色分離」記錄下一些感想,但不知怎麼卻一直拖延著。
小傢伙到「蘇荷」玩繪畫的啟蒙班課程裡,蘇荷同時為家長們「上課」。我對美術原本應是
一竅不通,但是經過幻燈片的播放與講解(講解者應該是蘇荷的創辦人林千鈴吧?),對某些畫作卻竟然能隱隱產生一些共鳴。雖然只是那麼「一丁點」的共鳴,有時卻像是「
茅塞頓開」
(比喻馬上開悟,忽然明白),感覺很是舒暢。
例如,「形色分離」的概念,就頗能夠觸動我的內心。講解者說,文藝復興時期,繪畫擬真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達文西的那幅「蒙娜麗莎的微笑」。之後的繪畫突破,就是從形狀與顏色的分離開始,在形狀與顏色上創作革命(背叛從前人所贊同的繪畫或美學觀點)。
講解者並認為,台灣的幼兒繪畫,太過著重在「形」,而對「色」則相對疏淺。例如,下圖左方小傢伙的塗鴉作品「與動物們去郊遊」,就僅著重在「形狀」。相對地,下圖右方的「配色練習」,則是讓小朋友們利用三原色(紅、黃、藍),來調配、變化出各種不同的色調。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2NuQ7ySr-J_V-4V05vebzxaMvUcRSOgvtqR874R4rWkGkZsuaaadCGdLOBS0y_NJKmLAY0Hro1Bm9OkFCk1I0p7Rs6EeeuJm-EMDI6bzAKwfTEqfmk2kQ949a8KYw1TeQhMunUQ/s400/temp-01.jpg)
也覺得自己頗能認同蘇荷的一些理念:『美術教育很重要的期待是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帶領他們去「看」,發現一些平常至是隨意帶過的細節...』、『「學習」是通往藝術不能省略的途徑... 任何一種藝能都是長期磨練和不斷的自我超越的結果。』
台灣社會裡,其實處處可見有心人士為理想而付出、實踐、奮鬥。只是,自己從前為什麼都沒有關注、讚賞他們的努力與成就呢? 我想,或許從前就是對自我太過執著,才會對這些值得稱許的情事
視若無睹(當作沒看見一般。形容對事物毫不注意)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