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月 26, 2007

柏拉圖靈丹

自己看書的速度頗慢。最近這兩個月,早晨閱讀的書籍是「柏拉圖靈丹」。

這本書引用了一些實例,講述說明「哲學諮商」在實務上的用途:它能幫助人們,在人生旅途遭遇困惑時,從累積數千年的哲學智慧中,找出符合自性、值得參考的哲理,並引發接下來的實踐動作。

類似「哲學家探索世界、更關心人性」、「多數哲學問題並沒有答案、更沒有標準答案」這些老生常談(老書生的尋常言論。比喻時常聽到,了無新意的老話)聽多了,總覺得思想似乎已經麻木,對於哲學總還是隔靴搔癢(隔著馬靴搔癢處,比喻不切實際),抓不著要領。

於是,當我看到作者強調「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哲學」-- 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哲學自性與信仰 -- 時,內心頗受震撼。

從前,或許自己太受柏拉圖學說的影響,認為萬事萬物背後總有、也該有永恆的真理(理型世界)。於是,對於一些「看似不合理」的情事,就會覺得不舒服,就會有一堆牢騷。

然而,即使是大哲學家、大思想家,也未必完全同意柏拉圖的觀點。或許,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的對錯,而只有好與壞。或許,世界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或許,我們只應關注於「如何過好的生活」。也或許,人生本來就是痛苦的,我們應該要尋求永恆的解脫。

其實,似乎還真的是因為自己「還沒有準備好」,自己「用了不適當的心態閱讀思考」,因而連哲學的前院都無心去留意,更不用說要踏進哲學的大門了。

世界是如此奇妙,而人生又是如此短暫。很高興自己仍然走在探索「自我、目的、意義」的路上,並希望能夠對它們有更深刻的認識。

星期五, 2月 23, 2007

蘇格拉底法

「蘇格拉底法」(Socratic Method) 是一種批判性的自我反省方法。

據說蘇格拉底很會藉著一系列的問題,去誘導、探究人們在思想上的一些矛盾。而如果你很輕率地給蘇格拉底一個關於「正義」的定義,而他後來引導你承認你的定義可能會造成不正義,那麼你就是自相矛盾。

可惜的是,蘇格拉底法只能顯示出「某樣東西不是什麼」,卻不能顯示「某樣東西是什麼」。因此,如果用這種方法探究自己究竟懂了些什麼,最後可能會發現自己「其實什麼都不知道」。

於是,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I know nothing except the fact of my ignorance)。

於是,即使是「無知」這樣的詞彙,也經常存有多種不同的解讀與層次。一般所謂的「無知」是「沒有知識、不明事理」的意思(英文單字 ignorant 也常被翻譯為「無知的」)。但這兒的「一無所知」卻是從批判性的角度反省而來,當事者很可能已經頗有了解,只是一直無法很明確地定義出某些基本的元素究竟是什麼。

此外,莊子說「形體立於虛空之中,似是無知之貌」,道家思想主張「無知、無欲、無為」,其「無知」(棄智)的境界,似乎又更為高遠深邃。

人類的思想真是奇妙,能夠辨識出這些有趣微妙的差異。世界也真是奇妙,處處充滿這些難以定義解釋的東西。

星期二, 2月 20, 2007

豬年第一篇雜記

今天是大年初三吧,先向大家拜個晚年。

昨天是星期一。或許是因為過年編輯們都放假了,昨天的聯合報並沒有隨報附有兩大張的 New York Times。這樣也好,過年期間我應該都待在家裡,因此大概就沒有早上喝咖啡看報紙的時段了。

Google 提供新版面配置,已有好一段時間。猜想這類新花樣應該有一定的穩定度了,因此也試著套用來看看效果。許多原先的設定(例如字型的大小)都遺失了,花了不少時間才弄到一個比較像樣的面貌。可是,新的版面配置元素裡,卻似乎沒有「舊版提供的 Previous Posts」功能(將最近貼出的 posts 文章標題列出來),總還是讓我覺得不舒服。

其實,我是覺得 Google Blogger 除了該提供「Recent Posts」、「Recent Comments」(最近的一些 post 回應)之外,應該提供「將符合特定條件的 posts 標題排列出來」的功能。例如,列出將某個月份的 posts 時,就可以將它們的標題列在左方作為簡單的摘要資訊。不過,就新版本的狀況來看,Google 似乎不認為這些功能有多重要。

難道,是我的要求太多?或許,能夠有免費的 Blogging 服務,就該感到知足、就該感到滿意。只是... 合理、合適的要求,應該也是促成進步的一項重要因素,不是嗎?

星期六, 2月 17, 2007

小傢伙的紅包袋

明天就是農曆春節了。

這幾天「放假」,早上沒能到丹堤吃早餐、看看 New York Times、讀讀書。回想了一下,每天照顧兩個小朋友、出門採購年貨零嘴、整理小傢伙的玩具、清掃環境... 等,就足夠讓自己找不出時間來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也因此,我現在是很佩服家庭主婦的。)

小傢伙不知從哪得來的訊息(我猜是「巧連智」,但無法確定),前幾天就從她的存錢筒裡,掏出一些銅板放在紅包,說是要給我。

而昨晚我在清潔舖在地板的泡棉墊時,她看到桌上的一些空紅包袋,心血來潮說要包紅包給姑姑。她說,「姑姑對我很好,都會買玩具給我,還會陪我玩,我要包很多 ㄎㄡㄎㄡ 送給她。」接下來,她又包了好些個紅包,直到她的存錢筒裡只剩下幾個零錢。



她說,裡面只剩下幾個 ㄎㄡㄎㄡ 了,可以等到以後需要錢的時候再拿出來。

很明顯地,小傢伙雖然有「多少」的概念,但還不是很能認識「五十元」、「十元」、「五元」與「一元」的不同。因此,最大的紅包(圖片右下角的那一個)就鼓鼓地、重甸甸地,裡頭塞滿了大大小小的硬幣。趁著她還沒睡醒,我很快地數了一下,裡頭竟然有 68 個銅板,價值 1709 元呢。

想起她昨晚說話時那副認真的表情,覺得小朋友的純真實在很窩心、很可愛。

星期一, 2月 12, 2007

大掃除

小時候,對過年過節,似乎總存有著那麼些幻想與期待。

只是,總覺得這些年來,年節的氣氛減少許多。或許是因為社會大環境的競爭激烈、步調快速,因此對於中式節日缺乏細細品味的時間;或許是因為年紀漸增,已不再對於過年過節存有「神奇的魔法想像」;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自己根本就迷失在忙碌的工作裡,早就忘卻培養欣賞年節趣味的能力。

因為小傢伙對塵蟎過敏,前幾天太太找到一家沙發改裝店,將原來的布沙發換裝成皮面。沙發運走後,客廳顯得空曠許多,正適合清除堆積多年的塵垢。加上農曆春節即將來臨,若能將家裡好好地打掃一下,應該能夠增添一些除舊佈新的年節氣氛。

今年春節,可以感受到比較強烈的年節味嗎?雖然不免因自信不足而有所懷疑,但卻衷心地希望它能夠實現。

星期三, 2月 07, 2007

在魔法與現實之間

在陪伴小朋友長大的日子裡,經常可以獲得許多美妙的經驗。

部分的原因,或許在於小朋友很天真,在他們小小的腦袋裡,還相信世界上有著神奇的魔法。

這個星期聯合報所附的 New York Times 裡,有一篇「Power of Superstition: Do You Believe in Magic」(迷信的力量:你信不信魔法)。這篇文章討論現實生活中許多迷信(例如,相信配戴特殊的幸運符可以帶來好運)的影響,但有個小段落更吸引我注意。

這個小段落說,十八個月大的小孩子就會有一些神奇魔法的想像,但在八歲或更早,小孩子就會知道幻想與實際的區隔。也就是說,那個年紀的小朋友,對於魔法與現實之間的清楚區隔,已經與成年人沒有什麼差別了。

小傢伙經常希望我能夠在家裡陪她。晚上睡覺前,她有時會很淘氣地將床頭的鬧鐘藏起來,或者是把時間轉慢一小時。問她為什麼這樣做(也告訴她不可以如此),她的臉上閃過一絲狡黠的笑容,很天真地回答:「因為這樣爸爸明天就可以不用去上班,就可以在家陪我玩。」

雖然有些像是在寫「炫耀文」,但有時自己還真的頗陶醉在小傢伙那天真又迷人的笑容裡。

星期一, 2月 05, 2007

提升眼光的高度

在電子報上,看到龍應台的一篇文章:「自首報告:路走得寬闊,人顯得從容」。

很難形容看過以後錯綜複雜的整體感覺。或許,印象比較深的感覺就是「現實是很複雜的」。多複雜?一個例子是龍應台說的「道德不能處理法律問題,法律又不能處理政治問題」,而現實卻又不僅僅是道德、法律與政治問題。

有時想想,對一個人的了解不多,卻讓媒體新聞的炒作評論來帶領自己對政治人物的觀感,實在是件頗為悲哀(悲傷痛苦)的事。雖然看膩了、聽多了,也習慣不把它們當作一回事。但是,這些媒體評論來來去去,除了激發各個陣營「自以為是」的片面觀感,卻似乎很少能提升民眾對於「民主」、「法治」、或者「道德」的認知,這樣是否類似於「在原地空轉」,以致「太浪費社會整體資源」了呢?

很喜歡文章中所說的:「白老鼠走不出他的迷宮隧道,因為他自始至終在迷宮隧道裡打轉,沒有高度,就無法綜觀全局,看見出口」。沒有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就不容易找到出口(或者問題的解答)。

因此,就像文章所說,真正的問題應該是:「我們眼光的高度要放在哪裡,才能在複雜混亂中看見出口?」看待紛亂的的社會,應該從這樣的角度著手;而即使範圍縮小,思考公司、實驗室、乃至於個人的的研究與發展,似乎也應如是。

星期六, 2月 03, 2007

在實驗室會議,談系統整合

實驗室在星期三,舉行了一場從早到晚的會議。

原本項老師是希望讓所有的實驗室成員,各自報告其進度與展望。可是老師一開口談 THDL,就花了一個半小時。接下來學妹和我說明彼此對 THDL 的一些想法,又花了差不多兩小時。

我的投影片內容應該不算多。比較起爭議的是在於,我覺得「系統整合」是一項吃力又不討好的工作(學術價值低、必須遷就現實環境的限制、還必須顧及上下游的支援),因此需要採用「軟體工程」的觀念與做法。

然而,項老師還是從「理論」的角度去看系統 -- 他似乎以為,只要有好的理論,系統就有好的基礎,於是「自然」就能夠有好的實作。殊不知,對於一個頗具複雜性的系統而言,這個「自然」一點也不自然。若希望 THDL 在長久的研究發展後有一套不錯的實用系統,就應該特別的關注系統開發的一些問題;否則弄出來的東西,必然無法應付實際面的各類複雜問題、必然是會出狀況(尤其是在系統維護 -- 包含系統升級與擴充 -- 方面)。

雖然自己對於軟體工程,懂的也實在不多,但最近已能 appreciate 其認知的觀點與許多對應的做法(我還是會對其中許多「假科學」的作法持保留的態度,但這些並不妨礙軟體工程的重要性)。軟體工程並不能給你一個「最好的標準答案」,但是它會告訴你一些軟體的特質、以及開發軟體所不能忽略的事情,而我們也必須從中選擇、嘗試、尋找最符合自己(團對)的開發方式。

我猜想,一個人能夠開發出一套好軟體,或許也是因為他自己就已經「有自己的一套軟體工程思維」,有自己對待寫程式、模組化、除錯、乃至於後續維護的看法與做法。但是,當研究的時程拉長、開發的人數增加,在流動的人員之間,就應該有較為一致的軟體工程角度,才能順利地進行系統開發與維護。

沒有能夠說服項老師,是預料中事。然而,沒有能夠讓他更加認同「系統整合」的重要性,則多少表示自己的報告「還是沒有能夠切入要害」。不過,我還是覺得,只要有努力嘗試,就會有希望。